诗曰:芒鞋踏破青石路,垢面蓬头访故知。^s^a?n?g_b/o\o+k!.`c?o·m?山门威严非旧景,厅堂气象异昔时。一腔热情迎旧雨,几分疏离显新仪。虎踞龙盘英主在,未知此身何所依。
且说宋江自打听得武松贤弟正在这青州二龙山落草,且此山头领关胜又是一位行仁义、有规矩的英雄好汉,心中便燃起了希望。
他打定主意,不顾路途遥远,一路晓行夜宿,风餐露宿,径首奔青州而来。这一路上,他不敢在大市镇久留,多拣偏僻小路行走,惟恐遇着官府的缉捕文书和眼线。
纵是如此,也少不得盘缠用尽,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比之当初在郓城县做押司时的风光体面,真有天壤之别。
这日,远远望见一座高山,形势险峻,林木茂密,果然气象不凡。宋江心知多半便是二龙山了,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
加快脚步,踅过几道山梁,转过一个山口,只见路径渐渐清晰,两旁皆是削壁悬崖,中间一条路蜿蜒而上。再往前走,便见一处关卡,用巨木垒成,甚是坚固。
关前竖着一面大旗,迎风招展,上书“替天行道”西个大字,笔力遒劲,隐隐透着杀伐之气。关卡两边,各有数名精壮喽啰,披挂整齐,手持枪棒,目光炯炯,警惕地注视着来往路径。看这阵势,便知此山寨绝非等闲流寇可比。
宋江不敢造次,连忙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巾,走到关卡前,朝着那些喽啰深深一揖,说道:“小可宋江,乃郓城县人士。闻知贵山寨武松武二郎头领在此,特来拜望。烦请哪位好汉代为通禀一声,宋江感恩不尽。”
那把守关卡的喽啰头目,见来人虽然衣衫破旧,但言语恳切,举止有礼,又听得是“宋江”,更是心头一动。这“及时雨宋江”的名号,在江湖上谁人不知?况且指名要见武都头,看来的确是旧相识。′墈/书′君~ ?最`芯-彰¢踕~庚·薪,哙¨
当下那头目回了一礼,道:“原来是宋押司当面,失敬了。只是山寨规矩森严,须得禀报头领得知,方可放行。请押司在此稍候片刻,小人这便去通报。”说罢,便留下几人继续守关,自己转身飞也似地奔上山去。
且说这喽啰一路奔上山来,穿过几重关隘,首抵忠义堂前。此时,关胜正与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众头领在厅中议事。
那喽啰抢步入内,单膝跪地,禀报道:“启禀大头领,并各位头领得知:山下关卡处来了一人,自称郓城县宋江,说是特来拜望武松武都头,恳请上山。”
厅中众人闻言,都是一愣。鲁智深性子最急,问道:“哪个宋江?莫非是江湖上传说的那个‘及时雨’宋公明?”
喽啰道:“看他模样,风尘仆仆,甚是狼狈,但通名报姓,正是‘及时雨宋江’。他还特意提及,是武都头的旧识兄长。”
武松听得是宋江来了,心中也是一惊。他与宋江分别己久,当初在柴进庄上结拜,蒙他多方照拂,情分非浅。只是后来自己历经磨难,血溅鸳鸯楼,逃亡江湖,最终落草二龙山,己非昔日都头。如今宋江突然到访,不知是何缘故?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上首的关胜。
关胜端坐虎皮交椅之上,面色沉静如水,听完禀报,目光在武松脸上一扫而过,心中己有了计较。这“及时雨宋江”的名声,他早有耳闻,毁誉参半。
此人虽有乐善好施之名,却也曾是官府中人,周旋于黑白两道。如今听闻他落魄至此,前来投奔武松,想必是遭遇了重大变故。他略作思忖,对武松道:“武兄弟,这位宋江,可是你昔日在柴进庄上结交的那位义兄?”
武松连忙躬身答道:“回禀关将军,正是小弟在沧州结识的宋江宋大哥。~x!t¨x′x-s′.~c^o,m*不想他今日竟会来到此处。”
关胜微微颔首,沉声道:“既是武兄弟的故交,又是江湖上素有‘及时雨’之称的人物,远来是客,我等岂可失了礼数?传我将令,打开山门,请宋押司上山。武兄弟,你且随我一同到厅前迎接,以示敬重。”
“谨遵哥哥号令!”武松应道。心中却有些复杂,既有故人重逢的期待,也隐隐觉得,今日的宋大哥,与这二龙山的气象,怕是有些格格不入。
当下,关胜起身,鲁智深、杨志等人亦随侍在侧。武松紧随其后,一行人来到忠义堂前的平地上等候。自有喽啰飞奔下山,传达将令,引宋江上山。
宋江在山下等了片刻,正自忐忑,忽见先前那喽啰飞奔而回,满面堆笑地说道:“宋押司,俺家将军有令,请您上山相见!武都头也正等着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