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机轰炸,
孙连仲部队连续开赴前线,接替29军防线,他的同行当天晚上离开保定搭车回南方,
方大曾独自一人留了下来。gougouks.com他留在保定是为了活着,为了继续摄影和写稿,可是得
到的却是消失的命运。
在方澄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忆里,方大曾的形象几乎是纯洁无瑕,他25岁时
的突然消失,使他天真、热情和正直的个性没有去经受岁月更多更残忍的考验。而
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动荡的方澄敏,年届八十再度回忆自己的哥哥时不由百感交集。
这里面蕴含着持久不变的一个妹妹的崇敬和自豪,以及一种少女般的对一个英俊和
才华横溢的青年男子的憧憬,还有一个老人对一个单纯的年轻人的挚爱之情,方澄
敏的记忆将这三者融为一体。
方大曾在失踪前的两年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作品,过多的野外工作使他没有
时间呆在暗房里,于是暗房的工作就落到了妹妹方澄敏的手上。正是因为方澄敏介
入了方大曾的工作,于是在方大曾消失之后,他的大量作品完好无损地活了下来。
方澄敏如同珍藏着对哥哥的记忆一样,珍藏着方大曾失踪前留下的全部底片。在经
历了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全国解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动荡和磨难之后,
方澄敏从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女经历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方大曾的作品在妹
妹的保护下仍然年轻和生机勃勃。与时代健忘的记忆绝然不同的是,方澄敏有关哥
哥的个人记忆经久不衰,它不会因为方大曾的消失和刊登过他作品的报刊的消失而
衰落。方大曾在方澄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像树根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
越扎越深。对方澄敏来说,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哥哥的形象,差不多是一个凝聚了所
有男性魅力的形象。
《摄影家》杂志所刊登的方大曾的58幅作品,只是方澄敏保存的约一千张120
底片中的有限选择。就像露出海面的一角可以使人领略海水中隐藏的冰山那样,这
58幅才华横溢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遥远时代的风格。激战前宁静的前线,
一个士兵背着上了剌刀的长枪站在掩体里;运送补给品的民夫散漫地走在高山之下
;车站前移防的士兵,脸上匆忙的神色显示了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命运;寒
冷的冬天里,一个死者的断臂如同折断后枯干的树枝,另一个活着的人正在剥去他
身上的棉衣;戴着防毒面罩的化学战;行走的军人和站在墙边的百姓;战争中的走
私;示威的人群;樵夫;农夫;船夫;码头工人;日本妓女;军乐队;坐在长城上
的孩子;海水中嘻笑的孩子;井底的矿工;烈日下赤身裸体的纤夫;城市里的搬运
工;集市;赶集的人和马车;一个父亲和他的五个儿子;一个母亲和她没有穿裤子
的女儿;纺织女工;蒙古女子;王爷女儿的婚礼;兴高彩烈的西藏小喇嘛。从画面
上看,方大曾的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抓拍的方式来完成,可是来自镜框的感觉又使
人觉得这些作品的构图是精心设计的。将快门按下时的瞬间感觉和构图时的胸有成
竹合二为一,这就是方大曾留给我们的不朽经历。
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
这些精美的画面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旧式的火车,早已消失了的码头和工厂,布满
缆绳的帆船,荒凉的土地,旧时代的战场和兵器,还有旧时代的生活和风尚。然而
那些在一瞬间被固定到画面中的身影、面容和眼神,却有着持之以恒的生机勃勃。
他们神色中的欢乐、麻木、安详和激动;他们身影中的艰辛、疲惫、匆忙和悠然自
得;都像他们的面容一样为我们所熟悉,都像今天人们的神色和身影。这些三十年
代的形象和今天的形象有着奇妙的一致,仿佛他们已经从半个多世纪前的120 底片
里脱颖而出,从他们陈旧的服装和陈旧的城市里脱颖而出,成为了今天的人们。这
些在那个已经消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