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车,也是以狼和犬为图腾的部落。丁零曾助汉破匈奴,以后一部入居塞内。
薛延陀
古族名,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游牧于土拉河流域,役属突厥。唐贞观初,首领夷男率部七万,重返漠北鄂尔浑河流域,趁势联合回纥等部抗击东突厥。唐太宗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迁牙帐于乌德犍山,有胜兵20万。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河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拨野古、阿跌、?等部。后反唐失败,夷男死。其子自立为多弥可汗,后又被回纥人杀死。国人另立其侄咄摩支为伊特力失可汗,后降唐,唐于其地置六府七州,各以其首领为部督、刺史。
黠戛斯
古族名。汉称结骨、坚昆,主要部分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从事农牧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叶尼塞文。薛延陀亡后,贞观二十二年附唐,唐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黠戛斯破回鹃后,受封为大河汗,十至十二世纪大批黠戛斯人移居天山西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为我国今日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
回纥
古族名,国名。公元六*七年回纥开始建国。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其先世可追溯到丁零(汉魏时期)或狄(春秋时期)。北魏时,是东部铁勒的韦纥部落,后来人口繁衍分支为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素、药勿葛、奚耶勿。总称九姓回纥。六三二年收契?、拨悉密及葛逻禄三部,称外九部,又称九姓回纥,后又加上阿跌部,又称十姓回纥。最先药罗葛部酋长吐迷度一面接受唐的封号,一面自称可汗。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臣属突厥。唐初为反抗突厥与薛延陀、仆固、同罗、拨野古等部结为联盟,后又为突厥征服。天宝三年(七四六年)回纥、葛逻禄、拨悉密三部乘突厥内乱合兵攻杀突厥可汗骨咄叶护,推拨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在唐的帮助下,回纥葛逻禄又攻杀颉跌伊施,立骨力裴罗为骨咄禄毗迦阙可汗,受到唐的承认,并封骨力裴罗可汗为怀仁可汗。建政权于乌德犍山(即抗爱山)与昆河(鄂尔浑河)之间,称回纥汗国。辖境东及室韦、西逾金山、南控大漠,成为当时西北方继突厥之后的一个大国,曾助唐平安史之乱,密切了与唐的关系,世世与唐友好受唐封赠,多次与唐联姻。贞元四年,自请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公元八四0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支迁葱岭西楚河一带,投奔葛逻禄,称葱岭西回鹘;一支迁河西走郎,称河西回鹘,迁入吐鲁番盆地的西州回鹘,成为维吾尔族的先民。回纥文在八世纪至十五世纪曾流行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
黑汗
古西域国名。又名黑韩。九世纪中叶,由样磨、葛逻录(割录)、炽俟、九姓乌护等突厥语各部联合组成的一个大汗国。在西州回鹘之西,又称喀喇汗国,实行双王制,由汗国内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大可汗称为阿尔斯兰(突厥语意为“狮子”),喀喇意为“伟大”、“最高”。副可汗称博格拉(意为“公驼”)。大可汗王庭在八喇沙兖(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东),副可汗王庭在怛逻斯(今哈萨克共和国江布尔)和疏勒(今喀什)。历史上是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民族的王朝。公元九九九年破波斯萨曼帝国,领有阿姆河以北中亚地区。公元一00九年灭于?。国力到达最盛时期,与宋不断有交往。一一四0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宣布独立,自称桃花(意为“中国”),博格可汗。从此,统一的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辽时服属于西辽,元时服属于元。
喀什,又称喀什噶尔,又称斡耳坎特(意为“汗城”)。
喀喇可汗王朝同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贸易关系,由于唐朝皇帝曾以公主下嫁回鹘,故回鹘世代称中国为舅。五代以后到喀喇可汗时亦不例外,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自称“外甥”。史载:喀喇王朝派出的使团多达五十多次。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去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喀喇可汗王朝与辽的关系也很密切,互相聘向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时,契丹商队便运来了中国的商品。喀喇汗同高昌回鹘、西夏是近邻,交往更多。
羯
古族名,源于小月支。一说和匈奴有渊源关系,一说属粟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