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1986年12月在阿拉木图所发生的一切。+3`巴.墈`书¢蛧¨ -已¨发.布,蕞,鑫.章?结`
库纳耶夫长期以来一直担任哈萨克斯坦的党领导,是勃列日涅夫的心腹。他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有着一双曾被德国总理科尔所特别强调的浓眉,外表酷似勃列日涅夫。他们两人的友谊要追溯到50年代,那时勃列日涅夫在阿拉木图工作,库纳耶夫成了他的门徒。勃列日涅夫成了一国之主之后,他让库纳耶夫作为他个人的心腹统治哈萨克斯坦。
1986年的阿拉木图事件过后约6年,我在库纳耶夫宽敞的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寓所里访问了他。他对自己的“政绩”感到自豪,如数家珍般地摆出一系列的数字来夸耀在他当政期间工农业产值的迅速增长。
谈话是在他的书房里进行的,我们坐在一起。他的这个书房里摆满了整套整套的文学名著,数目可观的作装饰用的打火机点缀其中(无疑,他的朋友们对他的爱好非常了解)。谈话中,我不时出现幻觉,怀疑我是被带到了神奇地存活到现在的勃列日涅夫面前。\卡_卡/暁~税/徃? ?首~发,勃列日涅夫的藏品及他对书的品位可能与库纳耶夫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展示所受礼品以及炫耀塞满书架却没有翻阅过的书籍时所表现出来的得意如出一辙。勃列日涅夫的俄语讲演比起库纳耶夫的雄辩也显得弊脚一些。他讲话的主旨与以前一样:戈尔巴乔夫他们从来就不欣赏我们的成就,他们把我们推到一边,把整个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在哈萨克斯坦,库纳耶夫一直很受人尊敬,即使在了解1986年将出现变化的人中间,亦是如此。在他执政时期,哈萨克民族开始恢复元气。以前的集体化政策、强迫合并政策以及成千上万的非哈萨克民族在哈萨克传统的土地上定居的行为,曾给这个民族带来了一系列的打击。
看一看下面的数字就会明白:1926年,哈萨克人占共和国总人口的57%,但到了30年代,集体化的直接后果是每3名哈萨克人中就有1人或因饥饿,或因红军镇压反叛而死去。约有20%的人为躲避杀戮而逃离哈萨克斯坦,其中许多逃亡到了中国。在二战期间以及二战结束时,该共和国的非哈萨克民族的人口增长了300万人左右,超出了哈萨克本民族在那里的总人口。_搜′嗖¢暁*说′蛧~ ~蕪.错/内′容.
到了1959年,哈萨克民族的人口已降到了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30%,而俄罗斯人却占总人口的45%,比哈萨克人多120万。不过,后来哈萨克族所占的“人口份额”慢慢地有所恢复,到了1989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哈萨克民族再次在他们自己的共和国里形成了多数:哈萨克人占了40%,而俄罗斯人则占38%。有两个原因导致了哈萨克族人口的上升:哈萨克家庭的高出生率和大规模移民的减少。
库纳耶夫也许与人口变化的关系不大,但他却为哈萨克共产党的“哈萨克化”做了大量工作。他一方面与本地俄罗斯居民维持轻松的关系,抑制任何宣传哈萨克“民族主义”的明显倾向;另一方面,他使共和国党组织的领导权悄无声息但却富有成效地转移到占共和国党员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手中,并使他们担任了其中大部分的重要职务。
1961年我第一次访问阿拉木图时,接待我们的是国民经济委员会的高级官员。这个委员会是赫鲁晓夫为管理共和国的经济而建立的。当时与我们谈话的官员中没有一名是哈萨克人。但到了80年代,我们所接触的高级官员中哈萨克人有3/4或者更多。
库纳耶夫一面向莫斯科大表忠诚之心,一面却在培植哈萨克人担当政治领导,他的这种策略为精力充沛的哈萨克年轻人创造了机会。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就充分利用了这种机遇,他就是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
纳扎尔巴耶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牧民家庭,他出世的那一年正是希德勒大举入侵苏联的1941年。他记得战争爆发以后,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看见很多人从苏联其他地方逃难来到他的村子,他第一次听到了异族的语言。上小学的时候,他与他的一个叔叔住在一起,因为他的父母由于放牧集体农场的羊群,赶着羊群去了高原牧场。
高中毕业后,他决定在阿拉木图的大学里学习化学,但由于受党的高级官员子女们的排挤,他虽然是高分,但仍被拒之门外。他只好改学冶金学,并被派送到位于乌克兰的一所技术研究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