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296章完结

第296章完结

所以,善于用人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统一的。_兰¨兰.蚊.血. !冕~费?悦!渎!而在为人之道中,诗人又最看重不怕打击甚至杀头而持正义又能敢说敢为的品质。而且诗人一生就是这种品质的典范,如第六首:

筑墙非过计,邻人乃见疑。忠言戮其身,哀哉关其思。

周泽即云渥,爱憎谁能期。奈何婴逆鳞,福祸岂不知。

此诗用两个故事——智子疑邻和关其思进忠言遭杀,赞扬了刚正不阿的臣子明知要触犯君主,仍敢于进谏的精神。

总之,这组诗,以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古喻今,托物咏怀,感时伤世,表现了诗人杰出的才华。全诗二十首,主题明确,内容广博,情感激越,哲理深刻,异彩纷呈,“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不禁慨然叹为奇绝!”[69]确如编者王旡生所说,有陈伯玉、阮嗣宗诗圣的遗风。因为,由于提倡诗风革新而被誉为开一代诗风的唐代诗人陈伯玉代表作即为《感遇诗》38首的组诗。陈独秀把自己的诗取其同名,显然受其启发和影响。陈伯玉组诗的内容和特点,就是以古喻今或托物寄情,抒发作者怀抱,讽揭时弊,又以无奈而感叹人生祸福无常,向往避世隐居的消极思想。/优_品?暁`税-徃~ /追¢嶵·歆¢蟑_节^这是他在武则天时代曾提出一些进步主张而未被采纳、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屡遭打击时的产物(他最后被武三思所指使的人诬害而死,年仅42岁)。与陈独秀当时的心情颇有相似。

反对刻意雕琢的形式主义,追求自然壮丽,又多用含蓄的比兴方法,为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辟一条抒情述怀道路的先驱诗人是魏晋时代的阮嗣宗。包括上述陈伯玉在内,陶渊明、庾信、李白等都受到他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的影响。此组诗多数表现诗人疏狂自放、孤郁嫉俗的情感。这是他对当时鼓吹礼教而又腐朽、残暴的司马氏统治集团不满并遭到迫害的结果。他反对礼教而走向另一极端——崇尚老庄哲学。

所以,从作诗的心情、个人遭遇的不幸、诗作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五言诗与比兴手法等各方面来看,有理由可以认为陈独秀作此《感遇诗》是在读了陈、阮之诗后的有感而发。所不同的是,时代毕竟不同了,陈、阮作诗时,他们的进步主张败局已定,而陈独秀作此诗时,正是辛亥革命胜利前夜的黑暗。¨微?趣′暁?说.罔· ·庚_辛.罪·筷¢所以,陈独秀诗中除表现陈、阮诗作中这种消极心绪外,还有不甘消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又一时找不到出路的惆怅。

但是,由于陈、阮二人所处时代的限制,其诗不能直白心意,不得不较多地用比兴手法,虽有含蓄、隽永的优点,也带来了旁人和后人“归趣难求”“难以情测”的问题,以上对陈独秀诗的诠释,也只供参考。

其实,陈独秀在《感遇诗》中那种消极、苦闷、彷徨的心绪,在1908年、1909年已有充分表露。这就是1908年夏末秋初陈独秀游览日本名胜风景区华严泷时作《华严瀑布》十四首组诗,[70]翌年1~8月与苏曼殊同住东京清寿馆时,二人又有唱和诗《本事诗》十首。这些诗主要表现作者几年奋斗迭遭失败及目睹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惨遭镇压后的痛苦、彷徨心理,和以屈原、拜伦自喻,孤愤抑郁、忧国忧民的情思。如《华严瀑布》中:

列峰颦修眉,湖水漾横波;时垂百丈泪,敢问意如何。

死者浴中流,吊者来九州;可怜千万辈,零落卧荒丘。

日拥千人观,不解与君语;空谷秘幽泉,知音复几许。

我欲图君归,虚室生颜色;画形难为声,置笔泪沾臆。

《本事诗》中第四首苏曼殊的原唱曰:

淡扫娥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陈独秀的和诗曰:

湘娥鼓瑟灵均泫,才子佳人共一魂;誓忍悲酸争万劫,青山不见有啼痕。

丹顿拜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朱弦休为佳人绝,孤愤酸情欲与谁。

第五首苏曼殊原唱:

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夬玉浅含颦。

卿自无言侬已会,湘兰天女是前身。

陈独秀和诗曰:

慵妆高阁鸣筝坐,羞为他人工笑频。

尽日欢场忙池,万家歌舞一闲身。[71]

如以上的分析,对比起来,1910年《感遇诗》中虽然还有这种消极、苦闷的情绪,但已经开始有从中挣扎出来的愿望。这就是陈独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