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北大廿五年纪念》,《顺天时报》1922年12月18日,第2版。`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
[29] 《北大廿五周纪念之第二日》,《顺天时报》1923年12月18日,第7版。代校长蒋梦麟曾致函学生,陈述学校的艰难处境,希望他们筹划校庆活动“以简而易举,无碍学业,不耗财力者为限”。参见《学生干事会念五周年纪念筹备会组织大纲》,《北京大学日刊》第1326号,1923年10月29日,第2~3版;《蒋代校长为本校念五周年事致学生干事会函》,《北京大学日刊》第1331号,1923年11月3日,第1版。
[30] 本段及下段均见蒋梦麟《北大之精神》,北大总务部日刊课、廿五纪念册编辑处编《北京大学廿五周年纪念刊》,北京大学出版部,1923,第1~2页。
[31] 朱务善:《北大精神》,《北京大学廿五周年纪念刊》,第17页。
[32] 关蔚华:《北京大学诞生的背景和他应有的使命及精神》,《北京大学廿五周年纪念刊》,第32页。
[33] 〔美〕刘易斯·科瑟:《导论》,〔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第42页。!咸.鱼?看,书- _首!发/
[34] 《北大筹备卅一周年纪念》,《大公报》1929年11月9日,第2张第5版。
[35] 《北大卅一周年纪念第二院展览会》,《大公报》1929年12月15日,第2张第5版;《北大卅一周年纪念会》,《大公报》1929年12月16日,第2张第5版;《北大纪念会开幕盛况》,《大公报》1929年12月17日,第2张第5版。
[36] 《北大纪念会开幕盛况》,《大公报》1929年12月17日,第2张第5版。
[37] 《北京大学概况》,国立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会宣传股编印《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北京大学,1929,第15~16页。
[38] 李辛之:《北大之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第96~98页。
[39] 〔美〕刘易斯·科瑟:《导论》,〔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第43页。
[40] 《北大今日纪念卅五周年》,《益世报》1933年12月17日,第3版;《北平两最高学府北大师大成立纪念》,《益世报》1933年12月18日,第2版。/6`妖`墈′书?罔? .首-发′
[41] 《编者底话》,北大学生会三十五周年纪念筹备会出版委员会编《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北京大学,1933,第1页。
[42] 刘复:《三十五年过去了!》,《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第2页;陶希圣:《北大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第4页。
[43] 《国立北京大学三十五周年纪念宣言》,《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第1页。
[44] 顾麟生:《我们底北大》,《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第2页。
[45] 直声:《我所认识的北大》,《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第2页。
[46] 奚停:《“老了想当年,穷了提方便”的北大三十五周年纪念》,《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第1~2页。
[47]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第 46~47页。
[48] 保罗·康纳顿在解释“社会记忆”时探讨了仪式的作用。他借用卢卡斯(Steven Lukes)的定义,强调要关注仪式的隐性象征内容,而不是形式。把握仪式的内容,就是要从仪式的结构入手。“仪式”与“活动”相比,强调的是象征性所传达出的文化意义。他进一步指出,仪式具有“具象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作为仪式的一种,纪念仪式具有“一种明显的返观和时序的性质”,“它们并不仅仅暗示对过去的延续,而且明确宣称这样的延续”。〔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第60、50~51页。
[49] 运公:《举国悼念蔡元培》,《东方杂志》第37卷第8号,1940年4月16日,第54~55页。
[50] 本段及下段均见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下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