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矗立于沙滩大街的北大红楼旁的民主广场上,北大学生为了庆祝北平和平解放举行集会游行,气氛热烈。+r?c,y,x*s~w..~c^o*m_[129]自蔡元培长校以来所塑造的学校传统依然延续,本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所定义的北大精神也浇灌出了“革命的种子”。[130]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如鲁迅所言,“北大是常为新的”,“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131]
* * *
[1] 傅斯年:《蔡先生人格之一面》,《蔡元培纪念集》,第396页。
[2]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44页。
[3] 《北京大学纪事》下册,第530页;陈平原:《北大校庆:为何改期?》,《老北大的故事》(增订版),第108页。有关北大校庆日期及改期的问题,可参见陈平原的《北京大学:从何说起?》和《北大校庆:为何改期?》,《老北大的故事》(增订版),第95~104、105~115页。
[4]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第61页。-鸿!特,暁`税·蛧¨ !哽~歆·最·筷`
[5] 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417页。
[6] 可参见〔美〕魏定熙《蔡元培与北大——还原神话背后的历史》,《读书》1998年第8期。已有人关注与蔡元培有着同样境遇的洪堡对德国大学发展的象征意义。关于洪堡的大学理念是否真的在德国的大学中实行过,德国学术界也存在分歧,存在“洪堡神话”之说。参见陈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6期,第24~26页。
[7] 如果以是否出版纪念刊来衡量纪念规模的大小,那么1949年之前北大分别在1918年、1923年、1929年及1948年举行过规模较大的纪念。蔡元培实际长校期间(1917~1923)只参加了1917年、1918年、1919年及1922年校庆,其余年份他或是外出考察不在校内,或是北大只是在校庆日放假一天,并没有举行相关活动。
[8]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02页。
[9] 朱一鹗:《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纪事》,国立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编辑处编《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北京大学,1918,第1页。·x\4/0\0?t!x·t*.?c`o,m′
[10] 《本校二十周纪念之演说会》,《北京大学日刊》第22号,1917年12月11日,第1版。
[11] 《通告同学诸君》,《北京大学日刊》第27号,1917年12月16日,第4版;《本校二十周年纪念之演说会》,《北京大学日刊》第27号,1917年12月16日,第1版;朱一鹗:《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纪事》,《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第1页。
[12] 《王学长建祖之演说词》,《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第8~9页。
[13] 吴梅:《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歌》,《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第3页。
[14] 朱一鹗:《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纪事》,《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第1页;《纪念册编辑处启事》,《北京大学日刊》第40号,1918年1月8日,第4版;《纪念册编辑处致本校同学各团体公函》,《北京大学日刊》第51号,1918年1月20日,第3~4版;《纪念册近闻》,《北京大学日刊》第112号,1918年4月16日,第3版。
[15] 蔡元培:《本校二十周年纪念册之筹备》,《北京大学日刊》第55号,1918年1月25日,第1版。
[16] 蔡元培:《〈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序》,《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06~307页。
[17] 《本校二十一周年纪念会秩序》,《北京大学日刊》第274号,1918年12月17日,第2版;《本校二十一周年纪念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第275号,1918年12月19日,第4版。
[18] 蔡元培:《北京大学成立二十一周年纪念会开会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