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才能“维持五四的传统,开展文化运动的前途”。[101]
《中央日报》创刊之际就将自己定位为“国民党的喉舌”,要“发扬国民党的主义,解释国民党的政策,研究具体的建设方案”[102]。自蔡元培逝世之后,该报围绕着与蔡元培和五四运动相关的纪念,勾勒出了一个国民党政治宣传需要的蔡元培形象。它为了强调国民党对五四运动的领导权,特别是精神层面上的影响,而一再强调蔡元培的国民党党员身份,特别是作为国民党党员的蔡元培对北大以及由北大而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缔造之功。蔡元培出长北大的那段经历,也因国民党着意的历史书写而呈现出另一种色彩。
三 共产党的纪念: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自蔡元培逝世之日起,远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也发起和组织了一些系列悼念活动。1940年3月7日,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向蔡元培家属发出唁电表示慰问,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题写挽联曰:“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9日,中共中央也发出唁电:“先生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为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103]3月12日,延安的《新中华报》发表短评,对蔡元培的评价与历史定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短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