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227章完结

第227章完结

一 学术界的纪念:“立身处世的模楷”

与1940年蔡元培逝世之后由国家统一组织的纪念活动不同,1940年到1949年之间,和蔡元培密切相关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皆是由中央研究院与北大同学会出面举办的。/卡?卡~小^税?惘` ?已_发?布`最_辛\蟑-踕_组织者的改变,同时带来了纪念形式与主题的变化。

1941年3月5日,即蔡元培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央研究院与北大重庆同学会师生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行周年公祭。与祭者二百余人。继任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委员吴稚晖、陈立夫、翁文灏等人均发表了演说,追述了蔡元培生前德行功业。中央大学农学院还特意赠送公祭纪念树两株,由北大校友代表亲植于会场附近。同时,在渝北大师生亦议决自行筹措经费建立蔡元培纪念堂,陈列蔡元培生平研究所用之中外书籍等。[68]

1943年3月5日,适逢蔡元培逝世三周年。中央研究院和重庆北大同学会又组织“蔡孑民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于右任、吴稚晖、邵力子、陈立夫、张道藩等四百余人到会。¨x*s\c_m?s_w·.?c^o·m+中研院院长朱家骅带领行祭礼后,又由吴稚晖讲演“蔡先生之生平”、蒋梦麟讲述“蔡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之贡献”。大会还议决此后于每年改为蔡元培诞辰(1月11日)之日举行纪念。[69]同日,《中央日报》以《纪念蔡先生》为题发表了社论,并开辟了《蔡孑民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刊》专版,刊发了吴稚晖、朱家骅、陶孟和、汪敬熙、陶希圣等人的追念文章。所述仍以追述蔡元培生平事迹为主。[70]

到了1945年1月初,蔡元培诞辰纪念形式又有变化,蔡元培生平事迹回顾与学术讲演结合起来进行。每年由中央研究院专任研究员中推定一人,或请院外专家一人或数人举行专门演讲,演讲词均由中研院负责付印出版。[71]当年的纪念即由于右任报告“蔡元培先生之生平”,同时由李四光发表学术讲演。[72]同年3月,受到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影响而在成都创办的美术期刊《新艺》月刊,也以“纪念蔡孑民先生逝世五周年”为主题,分别刊登了蔡尚思的《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与署名“觉玄”的陈中凡的纪念文章《蔡孑民先生和美育》。?嗖¨艘?小/税\旺¨ ¨已~发`布/醉!歆`蟑\洁\[73]

1946年,正值蔡元培八十周年冥诞。中央研究院与重庆北大同学会依照历年旧例举办纪念会。由傅斯年演讲“蔡先生北京大学时期”、丁燮林演讲“蔡先生在中央研究院时期”,并由中研院评议员吴有训做学术演讲。[74]

而到了完成复员工作后的1947年,蔡元培诞辰纪念则被安排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分院举行。到会者有邵力子、段锡朋、吴有训、徐中舒等约八十人,由中研院总干事萨本栋主持,傅斯年等人做了报告。除了简短的纪念仪式之外,纪念的主题已经走出了单纯的情感抒发和感慨,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层面的问题,如开始着手进行蔡元培生前著述手迹的收集整理工作、处理各类善后事宜以及为蔡元培制作塑像等。[75]1947年4月,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予蔡元培以国葬。[76]5月,国葬令正式发布,宣布蔡元培为“兴邦耆宿,群士导师,升平致力教育文化事业,于国家贡献伟大,贻泽至深”。[77]不过,因经费及战争的影响,蔡元培的国葬最终未能举行。

1948年1月11日,中研院及北京大学南京同学会联合举行蔡元培诞辰纪念会。到会者有陈雪屏、田培林、何联奎、杨钟健、程希孟、萨本栋等200余人。首先由朱家骅演讲中研院、北大历史及现状。继由李济发表学术演讲。[78]3月27日,中央研究院召开第二届评议会第三、四次会议,除了选举出首届院士81人之外,也通过了《蔡元培纪念办法》,共计7条,主要包括:在中研院评议会内设立蔡元培学术纪念委员会;设立蔡元培学术奖章、奖学金;中研院每年于蔡元培诞辰举行纪念会及学术讲演;等等。[79]同年6月9日,正值中央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纪念,雕塑大师刘开渠雕刻的蔡元培铜像于当日在中研院正式揭幕。蔡元培夫人周峻女士特意从上海赶至南京,行揭幕礼。[80]

与之前全国范围的纪念相比,1940年之后纪念的参与者虽仍不乏国家政权中心的核心人物,但他们大多是以中央研究院成员或北大人的身份参加,而不是为了履行国家行政命令。作为组织者的中央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更多的是将相关纪念主题限定于回顾与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