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并要求彻查打人事件。[95]华北大学、朝阳大学等校均对受伤学生表示慰问,并发表宣言谴责军警之残暴行为。[96]江苏省教育会发表通电,表示“抱教育救国之志愿”,谴责彭允彝破坏司法公正。[97]另有自称江苏公民的杨鄂联等二十五人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五条办法,并特意提及政府若不罢斥彭允彝,则“全国公民不论学商各界,本五四精神与之立抗”,态度相当坚决。[98]上海商会会长曹慕管也致函蒋梦麟等人,将此次学潮看作“革新政治导线”,表示商界也要“与学界一致奋斗”,并称已派代表往见孙中山表明决心。[99]社会各界也接连发出电文,表示支持北大师生,一致要求“驱彭挽蔡”。[100]
胡适曾将学生请愿被殴事称为“国会对教育界宣战,也就是恶政府对清议宣战”。[101]北大全体学生后来发表宣言,也意识到校长蔡元培的辞职“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宣言称:“蔡先生这次离开北大,的确是为政治糟得不像样了,的确是不忍苟安于这种政治状况之下。他的辞呈的确是一篇对于现政治的‘抗议书’。我们学生也有国民的天职,对于这种政治情形,也不能漠然坐视。我们‘爱国勿忘求学,求学勿忘爱国’,我们对于现在的政治也必有一种恳切的表示和运动。”[102]“爱国”“求学”之论本是五四后蔡元培率先提出的,他想要劝诫青年们不能因为爱国而荒废学业,救国仍要把研求学问作为根基。[103]此时,学生已不满足于仅仅是实际政治的旁观者,而是要求有“恳切的表示和运动”。北大学生却以蔡元培所言之反面立论,恐怕多少也让人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