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蔡元培辞职的消息后,最先行动起来的是北大学生。?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18日晨,北大各院即有“驱彭挽蔡”之标语出现,甚至有在法学课堂上师生共同痛哭者。[77]当日下午,北大学生开全体大会,商议应对办法。到会者近两千人,众人一致认为,此事“非个人进退问题,亦非北大一校问题,而实教育界之大问题”。会议议决:(1)驱逐彭允彝;(2)拥护司法独立;(3)挽留蔡校长;(4)警告国会。若皆不能奏效,则采取五四之时对待曹、陆的手段来处理。[78]显然,无论是北大教师还是学生,此时直接利用的思想资源都是五四运动中“挽蔡”斗争的先例。18日下午,八校校务会议也召开紧急讨论会,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先行挽留蔡校长,遂赴蔡宅请其收回成命,却未能如愿见面。[79]因事关重大,各校未敢轻易表态,定于1月20日详细讨论后再予决定,务求保持一致态度。[80]19日上午,北大教职员亦召开紧急会议,议决五项:(1)发表宣言与呈文表示态度;(2)组织临时教职员会;(3)照常上课;(4)与学生取一致行动;(5)反对彭允彝。[81]
18日北大学生全体大会上曾有人临时动议,难保黎元洪不被人利用,同意蔡辞职,所以又选派代表赴黎宅请愿,但被告之黎氏尚在办公,遂有翌日上午面见总统之举。?三·8,墈¨书¨旺+ ^蕞·薪.蟑_結*哽~鑫!哙~[82]19日,黄日葵、杨廉等代表四人面见黎元洪,当面提出罢免彭允彝、挽留蔡元培的要求。但黎之态度颇为敷衍,称彭之去留,权在国会,自己并不能做主,教学生向国会方面做功夫。[83]19日正是众议院内阁投票之期。当日下午,北大、法专、医专、工专等校学生约千人,赴众议院请愿勿投彭同意票。学生手持“驱逐教育界败类彭允彝”“拥护司法独立”“保障人权”等小旗,大队之前还有“警告国会”之横幅。不料却与军警发生激烈冲突,计受伤者二百余人,重伤入院者五十余人。[84]学生请愿被打,立即引发多方持续抗议,事件进一步升级。[85]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北大教职员于当日再次开会,进一步提出罢免彭允彝的要求。[86]呈文将此次辞职与当年五四后出走相提并论,认为“事略相同”。当年全国学界为此扰攘了数月,所以假使蔡元培此次不能立即回校,“必致影响于教育前途者甚大”。,小/税-宅, ?已~发?布`罪′芯?章~结·而彭允彝“一日在职,则蔡校长一日不回”,所以要求“立即罢免彭允彝教育总长之职,并切实慰留蔡校长,以安教育而弭学潮”。[87]
学生正当请愿被殴打,不仅再次印证了蔡元培辞职宣言所宣称的无比黑暗的现实政治,而且也成了彭允彝摧残教育界的有力证据。社会舆论明显倒向于交锋中处于劣势的学生。高一涵在《努力周报》上评论说,宪法准许人民请愿的规定,本是为了防止人民“轨道外暴动”,是减少革命流血,但当政治本身清明无望时,便不能坐以待毙。只要不是态度消极,立刻可以联想起来的是“只有革命”这四个字。议会对待请愿学生的方式并不是要去解决问题,实际上是“绝灭人民对于政治的一线希望”,反而是在制造革命。无论是使国家免去革命祸乱的人,还是以革命自命的人,都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政治前途令人忧虑。[88]还有人直指彭允彝是“顽钝无耻之徒”,因缘附会,靠依附军阀才得以出长教育,其“生平无所为,亦无所不为,惟视其能否达升官发财之目的以为进止”。[89]对此,彭允彝一面欲缓解事态,发表辩解之词;一面提出辞职,虽被黎元洪退回辞呈,但仍散播辞职出京之言论,以避攻击,实则赴西山后即潜回北京,积极在议员当中上下运动。[90]
在这样强烈的流血对抗之下,学生群情激愤,被打当日即在法专开会,决定组织“北京公私立各校学生联席会议”,延请律师控诉纵警行凶之主使,且将具体情形通电全国学界。同时,大会亦计划致函国会表明态度,反对彭氏出长教育,敦请蔡元培回校。[91]彭允彝控制下的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也决定解散该校学生会,重新组织学生委员会,与北京各校代表联席会一致行动。[92]
然而,学生们流血请愿并未发生作用,众议院仍投彭允彝同意票。[93]据吴虞分析,彭本不能通过,但因北大学生请愿,“议员深恨学阀,始特将彭允彝通过矣”。[94]北大教职员、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联席会议,或为学生受伤事件发表宣言,或发表上府院之呈文,坚决否认彭允彝,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