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71章完结

第171章完结

[75]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01~502页。

[76] 蔡元培:《大学教育》,《蔡元培全集》第6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597页。

[77]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45页。

[78] 蔡元培:《传略》(下),《蔡元培全集》第8卷,第140页;《关于不合作宣言》,《蔡元培全集》第5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37~38页。

[79] 《蔡元培辞职之内幕》,《晨钟报》1917年8月13日,第2版。

[80] 《北京大学改制与蔡元培》,《申报》1917年8月17日,第6版;1917年8月22日,第7版。

[81]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册,第26~27、30~32、33~34页。

[82]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蔡元培全集》第8卷,第510~511页。

[83] “1935年7月26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6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第533~534页。

[84] 周作人:《记蔡孑民先生的事》,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34页。

[85] 朱元善:《改造学风》,《教育杂志》第11卷第1号,1919年1月。

[86]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第119页。

[87]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8页。

[88] 蔡元培:《读周春嶽君〈大学改制之商榷〉》,《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90~291页。

[89] 〔德〕巴留岑:《德意志大学之特色》,蔡元培译,《蔡元培全集》第9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448页。蔡元培对大学“学”与“术”分途的过多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观念的某些不足。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创设之日起即未能摆脱职业取向的影响,而洪堡所开创的这种近代大学的理念,也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而到20世纪初期,德国大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以“术”为重点的各类学院业已取得与大学同等的地位。反观蔡元培此时对大学的体认,则难免有些略嫌不足。关于德国大学19世纪初到20世纪的发展情况,可参见〔德〕鲍尔生(F.Paulson)《德国教育史》;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