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71章完结

第171章完结

[49] 《北京大学文科之争议》,《申报》1917年10月17日,第6版。?x,w!q¢x^s,.!c,o`m\

[50]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00页;沈尹默:《我和北大》,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72~173页。

[51] 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7)——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第 25页。

[52] 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 166页。

[53]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4期;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1~40页。

[54] 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第192页。

[55] 《本志编辑部启事》,《新青年》第4卷第3号,1918年3月。

[56] 《编辑部启事》,《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2月。

[57] 《〈独秀文存〉序》,《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428页。.暁^税~C+M-S· ¢勉`沸\阅,犊!

[58] 《〈新青年〉重印本题词》,《蔡元培全集》第8卷,第133页。

[59] 还有一例便是辜鸿铭。他一向被看作“兼容”的守旧一方,但在1920年,辜鸿铭还是被解聘,理由是教学极不认真。所以有学者认为,“蔡氏不曾因政见相左而排斥异己,这点没有说错;至于作为蔡氏‘大家风范’注脚的‘辜鸿铭的故事’却不该如此除头去尾”。参见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第36页。

[60] 《学海要闻》,《神州日报》1919年2月26日,转引自王枫《五四前后的林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第239页。

[61] 《致〈神州日报〉函》(1919年3月19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第393页。

[62] 《胡适致汤尔和》(1935年12月28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290页。

[63] 《胡适致汤尔和》(1936年1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第294~295页。

[64] 沈尹默:《我和北大》,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38页。

[65] 《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转引自《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80~582页。¨吴`4!看?书! .耕~鑫·嶵¨全^关于1912年北大文科的人事变迁与学风转移,可参见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第1~48页;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33~40页。

[66] “1921年3月2日日记”,《吴虞日记》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585页。

[67]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第28~29页。同样的观察还可参见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00~102页。当事人自己的叙述可参见沈尹默《我和北大》,《追忆蔡元培》,第135~143页。

[68] 《顾颉刚致胡适》(1925年8月26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第341页。

[69] 蔡元培:《答林琴南的诘难》,《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76页。

[70] 蔡元培:《发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缘起》,《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412页。

[71]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51页。

[72] 毛子水:《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46页。

[73]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51~452页。

[74] 蔡元培:《答林琴南的诘难》,《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76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