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52章完结

第152章完结

[45] Jun Jing,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中译本为: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吴飞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墈¨书!屋?晓·税¨蛧^ ^已′发*布!蕞?薪_章!截-

[46] 潘光哲:《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台北:三民书局,2006。

[47] 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8] 〔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另见〔美〕薇拉·舒衡哲《“五四”:民族记忆之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第147~174页。

[49] 罗志田:《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144~174页。_第′一·墈\书?旺. ·首+发^还可参见罗志田《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读书》1999年第5期,第37~45页。

[50] Alon Confino,“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5(1997),pp.1386-1403.

[51] 新潮社编印《蔡孑民先生言行录》,1920。

[52]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正误》,《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271页。

[53] 蔡尚思:《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蔡元培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界》,第20~21页。

[54] 孙德中:《蔡元培教育学说》,台北:复兴书局,1956。

[55] 孙常炜:《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56] 陶英惠编著《蔡元培年谱》上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57] 1959年,中华书局曾出版《蔡元培选集》,收集他1902年至1937年的代表作67篇。*0.0\暁`税^旺, .更_鑫+嶵*筷¨这期间台湾、香港地区也曾编选蔡元培的文集,但大都“简略而草率”,参见高平叔《为了蔡先生的嘱托——〈蔡元培年谱长编〉自序》,《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5页。

[58] 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第123页。

[59] 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60] 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1] 张晓唯:《蔡元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62] 高平叔:《序》,张晓唯:《蔡元培评传》,第2页。

[63] 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7)——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4] 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65] 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6] 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67] 蔡建国编《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

[68] 《蔡元培全集》出版之后,陆续发现新的蔡元培佚文,如桑兵曾考证《浔溪公学第二次冲突之原因》(见《选报》第35期,1902年11月20日)为蔡元培所撰,但并未收入《蔡元培全集》,见桑兵《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427页。陆续还有学者发现了蔡元培题写的序言等,参见钱斌《蔡元培佚文六篇辑录并述略》,《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6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