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51章完结

第151章完结

[17]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金寿福译,《光明日报》2016年3月26日,第11版。+q′s¢b^x\s?.?c,o\m¨

[18] 〔德〕扬·阿斯曼:《关于文化记忆理论》,金寿福译,陈新、彭刚主编《历史与思想》第1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第1页。

[19] 〔德〕扬·阿斯曼:《关于文化记忆理论》,陈新、彭刚主编《历史与思想》,第11页。

[20] 〔德〕扬·阿斯曼:《什么是“文化记忆”?》,陈国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第23页。

[21] Jan Assmann,Moses the Egyptian:the Memory of Egypt in Western Monotheis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汤志杰:《追寻记忆的痕迹——二阶观察的解谜活动》,《新史学》第14卷第3期,2003年9月。

[22] Jan Assmann and John Czaplicka,“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New German Critique,No.65,Cultural History/Cultural Studies (Spring-Summer,1995),pp.125-133.〔德〕扬·阿斯曼:《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王霄兵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德〕扬·阿斯曼:《文学的记忆》,曲平梅译,陈启能、王学典、姜芃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第39~55页。.l+a^n¨l_a?n-w-x¢..c~o?m¨

[23] 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第443~455页。相关的方法论的反思,可以参考Jeffrey K.Olick,Joyce Robbins,“Social Memory Studies:From ‘Collective Memory’to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Mnemonic Practi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ume 24(1998),pp.105-140。

[24] 沈坚:《记忆与历史的博弈:法国记忆史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209~210页。

[25] 孙江:《皮埃尔·诺拉及其〈记忆之场〉》,〔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16页。.q!i`s`h′e\n/x·s..!c,o_m·

[26] 〔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问题》,黄艳红译,〔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第20页。

[27] 〔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问题》,黄艳红译,〔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第21页。

[28] 沈坚:《法国史学的新发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第76~89页。

[29]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第8~10页。

[30] 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导论”第17~20页。

[31] 〔美〕汉斯·凯尔纳:《此刻“不再”》,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第252页。

[32] 〔美〕阿尔文·H.罗森菲尔德:《安妮·弗兰克及纳粹屠犹记忆之前景》,梁民政译,宋立宏校,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8辑《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大象出版社,2007。

[33] 〔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还是遗忘:如何走出共同的暴力历史?》,《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第30~32页。

[34] 〔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三联书店,2004,第21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