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07章完结

第107章完结

世风的影响,同时也更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激进化的进程。在此进展中,深受外在大趋势影响的胡适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制造者。要了解胡适赞颂新俄与社会主义的个人心路,还要回头看看中国当时的思想环境。

一 从威尔逊到列宁

中国自主动“面向西方”以来,最初提出来要学习的就是日本与俄国。因为这两国的情形究竟比欧美更接近中国。中日有所谓“同文同种”之说,情形相近是无需说的。中俄相近,也是时人的认知。胡适在1911年“观演俄剧‘Inspector-General’[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就大有中俄如“鲁、卫之政兄弟也”之感。可知在胡适心目中,中俄政治情形至少在负面是相近的。周作人也认为“中国的特别国情与西欧稍异,与俄国却多相同的地方”。[2]日本在“二十一条”之后已无人主张再学,俄国却并未排除在可学之外。

特别是俄国1917年的两次革命,给中国人印象颇深(中国人当时并不一定将俄国两次革命区别看待,后来才渐有区分)。俄国的二月革命一起,立刻引起胡适的注意。他推测,“俄国或终成民主耳。此近来第一大快心事,不可不记”。到十月革命起,也是留美的张奚若即认为,如果德国与俄国的和议成功,“俄新政府或有机会将其社会革命政策从容实施”,这将是法国大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第一大事。如能成功,其影响何可限量。即不幸而失败,亦是政治学社会学上一大‘尝试’,向前看者不必稍挫其气也”。如果说这些年轻人还算是激进派,则温和稳健之老一辈如黄炎培也主张中国人应将“俄国精神、德国科学、美国资本这三样集中起来”。[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