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塑作品。”
纶太郎点点头。他初识江知佳的那天,她曾叙说这件事情,并为自己的父亲感到忿忿不平。
“江知佳曾经告诉我,无论姿势如何改变,几经尝试,伊作先生还是只能做出眼睛紧闭的作品,大概因此觉得厌倦无力吧。墨镜事件后,他曾经在脸孔部分的雌型上加工,制作双眼睁开的版本,但是听说他当场就将成品敲得粉碎。”
“嗯,这件事情大师本人也曾经告诉我。据说如此一来,完全破坏原有的肤质触感,整体印象非常糟糕。我在报纸追悼文上也曾经写过,川岛大师对于乔治.席格尔的作风,一直怀抱着冲突矛盾的情感。比起任何人,他更能深刻体会席格尔表现手法所展现的深度和强度;但是他也从未骄傲自大,沉浸于‘日本的席格尔’的美誉当中。所以,为了有别于席格尔的宗教概念,他不断挣扎、尝试,设法确立属于自己的原创风格。他的挣扎尝试,正是来自于雕刻形式上对于如何表现眼睛的矛盾理论。”
“东西方的雕刻史中,如何更立体地表现眼睛,向来是个困难的课题。不必我多做解释,你一定知道眼睛是没有形状的,而是经由虹膜和瞳孔的色彩形成。古希腊使用上色的绘画技法,日本佛像雕刻的手法则是以黑曜石或描绘了瞳孔的水晶镶嵌成玉眼。可是这些折衷主义,在强调立体表现的雕刻手法中,严重破坏雕刻的自主性。一直到希腊化时代以后雕刻家才发现以固定眼神的方法,能够纯粹以雕刻的手法来展现眼睛。但是后世的雕刻家却非完全使用雕刻手法表现眼睛,仍旧继续使用无色彩的单纯凸面眼睛,因为在表现宗教主题时,空白的眼球像是在凝视着虚空,非常符合宗教意涵。以上是一般的雕刻知识,但是这种表现上的限制,连席格尔的人体直塑作品也毫不犹疑地使用这种手法。紧闭双眼的人物脸孔看似冥想的表情,就像是底片上没有视线的空白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