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宇进深、面阔各三间,采用减柱造结构,这种方殿建筑格局在现存辽代建筑中独一无二。寺内的辽代铁钟,通高1.4米,重两吨,钟壁上有汉、梵两种铭文,共1200余字,因铭文中有“飞狐县”三字,也被称为“飞狐大钟”,是中国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钟。1979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莫宗江对阁院寺进行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随后发表了《涞源阁院寺文殊殿》的建筑学论文,使这座古寺重新被大众知晓。1996年,阁院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后,国家对其展开整体修缮,2020年整修完成,重现昔日雄姿。
(二)兴文塔
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人们现在看到的塔身是几经修缮后的辽代风格建筑。塔通高25米,为八角五层阁楼式设计,古朴而别致。据传,唐天宝年间负责铸币的飞狐匠人集资修建此塔,取“兴文重教”之意,期望子孙后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镶嵌在塔基上的一块汉白玉石碑,记录了当时涞源铸币业的繁盛。涞源因出产高品位的铜矿,成为历代王朝的中央铸币厂,1982年在涞源浮图峪曾出土铸币炉遗址以及大量西汉五铢钱,甚至还发现了两件五铢钱铁范。
(三)乌龙沟长城
乌龙沟长城建于明代,是内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紫荆关的外围防线。它全长122.5公里,城墙、烽火台、敌楼等保存较为完整,虽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蚀、兵火战乱,依然气势恢宏。长城依山而建,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站在城墙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里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四季景色各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四)黄土岭战役旧址
1939年11月,在涞源黄土岭,八路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此次战役中,八路军击毙了号称“山地战专家”、有“名将之花”之称的日本侵略军中将阿部规秀,共击毙伤日军1500余人。黄土岭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辉煌战役之一,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士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如今,黄土岭战地纪念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展览、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四、民俗风情
涞源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各种民俗活动便热闹登场。舞龙舞狮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舞龙者手持龙具,上下翻腾,龙身蜿蜒游动,气势磅礴;舞狮者则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或跳跃、或翻滚、或嬉戏,惟妙惟肖,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踩高跷、扭秧歌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表演,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身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舞,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令人惊叹;秧歌队伍则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迈着轻快的步伐,扭动着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展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涞源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其中“涞源跳鼓”极具代表性。这种舞蹈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舞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鼓槌围绕大鼓腾挪跳跃,鼓点节奏复杂多变,既有如急雨骤落的密集敲击,也有舒缓如潺潺流水的韵律变化,动作刚劲有力,充满原始的野性与张力,生动展现出当地百姓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涞源剪纸”同样魅力非凡。当地剪纸艺人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为工具,无需画稿便能信手拈来。作品题材广泛,既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也有传统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剪纸风格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腻,线条流畅且造型夸张,通过镂空与留实的巧妙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将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贴在门窗上,为节日增添喜庆色彩。
在民间音乐方面,“涞源吹歌”独具特色。艺人们使用唢呐、笙、鼓等传统乐器,演奏曲目丰富多样。演奏时,唢呐高亢嘹亮的音色为主旋律,笙则以和声烘托氛围,鼓点精准地把控节奏,时而演奏出欢快活泼的曲调,用于庆祝丰收、婚嫁喜事;时而吹出低沉悲壮的旋律,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其演奏技法丰富,滑音、颤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让乐曲充满灵动之感 。
此外,涞源的民间手工艺也颇为精湛。“涞源核雕”艺人以桃核、杏核为原料,凭借精湛的技艺在小小的果核上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这些核雕作品造型逼真、工艺细腻,每一处纹理、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展现出艺人的高超技艺与耐心。“涞源柳编”也久负盛名,当地百姓利用丰富的柳条资源,将柳条经过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