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7章 保定市《涞源县》

第7章 保定市《涞源县》

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工业则涵盖建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下北头乡拥有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下北头乡还十分重视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医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十七)南屯镇

南屯镇位于涞源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南屯镇的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质量优良,是涞源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南屯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南屯镇还十分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南屯镇还拥有南屯仰韶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二、历史与文化溯源

涞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它隶属于晋国,见证了诸侯争霸的风云变幻;战国时,先属赵国,后归燕国,燕赵文化的雄浑在此留下深刻印记。

西汉时期,涞源正式设县,名为广昌县,属代郡。此后,历经东汉、晋代,其行政区划虽有变迁,但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隋朝时,广昌县改称飞狐县,这一名称的改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明朝时,复名广昌县,属大同府蔚州;清朝时,归直隶省易州管辖。直到民国3年(1914年),借涞水源头之意,改名为涞源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涞源留存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级文保单位就有3处,其中辽代阁院寺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其文殊殿的建筑形式独特,为单檐布瓦歇山顶,屋宇进深、面阔各三间,采用减柱造结构,在现存辽代建筑中独一无二 。寺内还珍藏着中国现存唯一一口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钟——飞狐大钟,通高1.4米,重两吨,钟壁上刻有汉、梵两种铭文,合计1200余字,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山′叶¢屋· *免.肺/跃_毒/

唐代兴文塔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通高25米,为八角五层阁楼式塔,古朴别致。据传,该塔是由负责铸币的飞狐匠人集资修建,取“兴文重教”之意,希望子孙后代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塔基上镶嵌的汉白玉石碑,记载着当时涞源铸币业的繁盛。

明代乌龙沟长城全长122.5公里,是全国境内长城最长的县之一。它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城墙、烽火台、敌楼等保存较为完好,虽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蚀、兵火战乱,却依然展现着明代军事防御工程的雄伟气势,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

除了这些国家级文保单位,涞源还有4处省级文保单位,如明代长城、南屯仰韶文化遗址、甲村商代遗址、黄土岭战役旧址,以及20处县级文保单位。这些历史遗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生动地展现了涞源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涞源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它是八路军开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解放的第一座县城,先后两次被边区政府命名为“对敌斗争模范县”。这里发生过许多着名的战斗,黄土岭战役旧址,1939年11月,八路军在此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涞灵战役东团堡大战旧址,八路军全歼日军士官教导大队,彰显了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驿马岭阻击战旧址,打响了平型关大捷的第一枪,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白求恩做手术的孙家庄小庙,见证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里还是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出生地和牺牲地,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铭记这些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涞源先后投资修建了王二小纪念馆、东团堡烈士陵园、白求恩战地手术纪念馆,让后人能够永远缅怀先烈,汲取前进的力量。

三、宗教建筑与历史遗址

(一)阁院寺

阁院寺位于涞源县城中部,辽代时称阁子院。寺中现存最早的建筑文殊殿修建于公元966年(辽应历十六年),距离唐朝灭亡仅59年。文殊殿为单檐布瓦歇山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