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夜读诗经 > 第257章 之二五六《抑》

第257章 之二五六《抑》

第十联: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内容理解

诗人痛心疾首地感叹,周平王年纪轻轻,却不懂得分辨善恶是非,实在令人担忧。诗人不仅亲自搀扶着他,耐心地与他交流谈心,还教导他如何处理国家事务;不仅当面教导,甚至提着他的耳朵叮嘱,可谓用心良苦。即便说他年少无知,可他也已为人父,不再是懵懂孩童。人非圣贤,都会有不足之处,但谁会早早聪慧却迟迟不能成就大业呢?诗人以此反问,表达对周平王的失望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手法分析

诗人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匪手携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层层递进,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周平王谆谆教导的情景,强调了教导的殷切与全面,也凸显出周平王的冥顽不灵。反问句“谁夙知而莫成”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情感表达

诗人对周平王的失望和无奈溢于言表,尽管付出诸多努力,周平王却依然没有长进。而这份失望背后,是诗人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他深知周平王的不作为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第十一联: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内容理解

诗人仰望苍天,感慨上天洞察一切,而自己一生却因国家的混乱而毫无快乐可言。看着周平王昏庸糊涂、执迷不悟的样子,诗人内心痛苦不堪,满心忧愁。诗人反复耐心地教导他,可周平王却根本不听,对诗人的劝告置若罔闻,甚至将诗人的良苦用心当作恶意,加以嘲笑和虐待。若说周平王年少无知,可他如今也不再年轻,怎能如此荒唐地对待教导?诗人的质问饱含着愤怒与无奈。

手法分析

诗人运用对比和反问手法,将自己的谆谆教导与周平王的藐藐不听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凸显出周平王的昏庸和诗人的无奈。反问句“借曰未知,亦聿既耄”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愤怒与痛心。

!情感表达

诗人对周平王的失望已转化为愤怒,面对周平王的冥顽不灵和倒行逆施,诗人的愤怒如火山般爆发。同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达到顶点,他深知国家在这样的统治者手中已岌岌可危,却又无力改变,内心充满了绝望。

第十二联: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内容理解

诗人最后一次痛心疾首地呼唤周平王,满怀诚意地向他讲述先王留下的旧典章、旧制度,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宝贵经验 。诗人苦口婆心地劝诫周平王,希望他能采纳自己的谋略,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下大错,追悔莫及。当下,上天降下诸多灾祸,国家正面临艰难险阻,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以现实为喻,上天的赏罚公正无私,丝毫不差。如果周平王依旧不改变邪僻的德行,那么百姓必将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国家也将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手法分析

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以“於乎小子”呼唤周平王,强化了劝诫的语气,凸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同时运用比喻,以“天方艰难,曰丧厥国”生动展现国家危局,又以“昊天不忒”比喻上天赏罚分明,给周平王以警示。这种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的方式,让周平王更易理解其行为的后果。

情感表达

这一联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周平王的恳切劝告,尽管此前已失望、愤怒,但诗人仍未放弃挽救国家的希望,希望周平王能幡然醒悟。同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在此达到高潮,想到百姓即将面临的苦难和国家的存亡,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悯与哀愁。

总体赏析

主题思想

《诗经·大雅·抑》是一首意义深远的诗作,表面上是卫武公的自警自戒,但更多是对周平王品行与政治的尖锐讽刺。诗人怀着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忧虑,通过诗中一系列的劝诫、批判与期望,呼吁统治者修明德行,规范言行,懂得感恩回报,重视人才任用,以此重振周室昔日的辉煌,避免国家走向衰败。其核心在于借对周平王的批判,阐述正确的治国理念与君主的道德准则。

艺术特色

从篇章结构来看,全诗十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