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凉。
大宋读书人的风骨,犹然存世,奈何国运竟是如此不堪。
光点组成的弹幕,再一次密集地飘过。
这一次,没有了先前的戏谑与嘲讽。
只有深深的敬意。
与无尽的哀思。
“文丞相千古!”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民族脊梁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当读到此句,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天地有正气!”
“简简单单五个字,便是文丞相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壮哉!文丞相!”
“伟哉!文丞相!”
“倘若大宋能多一些如文丞相这般忠勇之士,又何至于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
“可悲,可叹,可敬!”
“再多的忠臣义士,也挡不住决策者的愚蠢至极啊!”
“挡不住整个朝廷从上到下的腐朽不堪啊!”
“唉,气节可嘉,但元朝统一或许也是大势所趋吧,少死点人不好吗?(小声哔哔,求不喷)”
“楼上的,话不能这么说!没有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的脊梁早就被彻底打断了!”
“《正气歌》是真的顶,文采和气节并存,千古绝唱!必须背诵全文并默写!”
“元朝也不是完全不看重汉臣,只是文天祥这种级别的忠烈之士,确实难以劝降。忽必烈也算是一代雄主了。”
“太可惜了,要是早点遇到一个真正的明君,文丞相能做的肯定更多。真是生不逢时啊!”
“文丞相被关押了整整三年,元朝也算是相当有耐心了,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想必都用尽了吧?”
赵匡胤怔怔地看着那些闪烁的弹幕。
心中百般滋味翻涌不休。
那感觉,如同一次性吞下了十斤黄连,苦涩到了极致,蔓延至西肢百骸。
是啊。
一个文天祥又能如何?
便是十个文天祥,百个文天祥,又能如何?
当决策者从根子上就己经烂透了。
再锋利的宝刀,也只能沦为无用的摆设。
最终的结局,不过是蒙尘锈蚀,令人扼腕。
他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他不忍再看下去了。
那样的画面。
那样的结局。
太过刺痛他的心,让他无法承受。
天幕并未因此而停歇。
它依旧那般冷酷无情。
继续揭示着大宋王朝最后的篇章。
【公元1279年,崖山。】
血色的残阳,如同一块巨大的血玉,悬于天际。
它将最后的光芒,映照在狼藉不堪的海面之上。
断裂的船板在海浪中漂浮着。
破碎的旌旗在水面上无力地浮沉着。
海面上,是数之不尽的浮尸,密密麻麻。
喊杀声、哀嚎声、兵刃剧烈相击的声音,仿佛穿透了数百年的时空阻隔。
凄厉无比地回荡在赵匡胤的耳边,每一个声音都像一把尖刀,剜着他的心。
【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全军覆没。】
【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己去,不愿少帝受辱于敌。】
天幕的画面之中,一个身着残破宋朝官服的男子出现。
他的脸色惨白如纸,双眼之中布满了血丝,红得骇人。
在极致的悲壮之下,他的神情,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决绝的平静。
他的怀中,紧紧地抱着一个幼小的身影。
那是大宋的末帝。
年仅八岁的赵昺。
孩子那稚嫩的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无法掩饰的恐惧。
【陆秀夫叩首,泣拜少帝: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赵?)己蒙受大辱,陛下不可再辱!】
说完这句话。
他毅然决然地背起了少帝。
一步。
又一步。
沉重地,走向那波涛汹涌,深不见底的船舷。
他纵身一跃!
滔天的巨浪,仿佛张开了巨大的血盆大口。
瞬间便将那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无情地吞没。
冰冷刺骨的海水,凶猛地扑面而来。
浓重的腥咸味,粗暴地涌入口鼻之中。
孩子那微弱的惊呼声,几乎在发出的瞬间,就消散在了巨大而狂暴的浪涛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