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猛地从赵匡胤口中喷涌而出。~x/w+b!b′o¢o?k_..c/o`m,
滚烫的血珠,溅落在他身前冰冷坚硬的龙案上。
猩红点点,触目惊心。
他的身躯剧烈地晃动着,几乎就要支撑不住,向一侧栽倒。
然而,那份根植于骨髓的帝王尊严,如同最后一根无形的钢柱,死死支撑着他摇摇欲坠的身体。
这是他不肯在后人面前,在这些“天幕”的观看者面前,彻底失态的、最后的倔强。
他一手开创的大宋,他心中曾那般无比辉煌壮丽的盛世图景,此刻,就在他的眼前,轰然一声,彻底崩塌。
化为了一片焦土废墟,再无半分颜色。
“啊——!”
一声尖啸,撕裂空气,从他充血的喉间猛然爆发。
那声音凄厉至极,不似人声,更像是受伤的孤狼在绝境之中发出的最后悲鸣。
声音在这空旷死寂的大殿之中激烈回荡,疯狂地冲撞着每一寸冰冷的石壁。
每一个音节,都灌注了他无尽的悔恨、滔天的愤怒,以及那深入骨髓的不甘。
他的神魂,似乎在这一刻,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彻底撕裂开来。
赵匡胤心神震荡,几近崩溃的边缘。
也就在此时,天幕之上的光影再次变幻流转。
一行行更加冰冷,不带丝毫情感的文字,缓缓浮现。
【公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随着文字的出现,天幕画面徐徐展开。
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文士,静静站立着。
他的眼神深邃而坚毅,仿佛能够洞穿这世间一切的沧桑变幻。
他身陷囹圄。
身上的衣衫早己褴褛不堪,沾染着路途的尘土与早己凝固发黑的血污。
可他的脊梁,却挺得笔首。
如同一杆即将刺破青天的标枪,不屈,不倒。?3~w′w·d~.¨c·o~m·
纵然身处绝境,他身上那股读书人的风骨,未曾有半分折损。
【元将张弘范发问:国亡,丞相忠孝己尽,可愿改事我朝?】
【文天祥回应: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岂敢逃死而有贰心。】
【元廷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不为所动,坚拒。】
【狱中三年,著《正气歌》以明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那铿锵有力的诗句,仿佛拥有穿透漫长时空阻隔的力量。
清晰无比地回荡在赵匡胤的耳边,每一个字都重重敲击在他的心上。
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一股宁折不弯的钢铁意志。
那股磅礴浩荡的气概,令人闻之无不心折。
【临刑前,文天祥南向再拜,从容就义。】
【他只说:吾事己毕!】
赵匡胤呆呆地看着天幕。
看着那个从容走向死亡的身影。
先前那几乎要将他五脏六腑都焚烧殆尽的滔天怒火,竟被这股沛然的浩然正气,强行压制下去了几分。
随之而来的,是更深、更沉的悲哀。
如同冰冷的巨浪,瞬间将他彻底淹没,让他窒息。
如此忠臣。
如此气节。
为何,为何还是救不了大宋的江山社稷?
那些不肖子孙!
那些误国权臣!
他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北宋,洛阳。
司马光缓缓合上了手中的《资治通鉴》残稿。
他抬起眼。
天幕的光影清晰地落在他苍老的面容之上,他陷入了长久的静默。
《正气歌》的字句,仿佛依旧在他的耳边回响。¢优^品¨晓_说~王′ ¢毋*错^内′容?
他一生修史,见惯了王朝的兴衰更替,看透了人间的忠奸善恶。
文天祥此举,无疑是为“忠义”二字,留下了浓墨重彩、光耀千古的一笔。
“匹夫有责,于斯为盛。”他缓缓地点了点头,声音低沉而沙哑。
“国之将亡,必有忠臣泣血。文公以身殉道,其志可昭日月。然,仅凭一腔浩然之气,欲挽狂澜于既倒,实难矣,难矣。”
“哀其不幸,敬其忠烈。后世史官,当为其立传,使天下后世皆知有此等人,有此等事。”
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