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关胜身藏关羽魂:水浒有我定乾坤 > 第83章 忠义堂内论忠义 好汉席间识人心

第83章 忠义堂内论忠义 好汉席间识人心

宋江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只听关胜继续说道:“宋押司昔为郓城押司,当比关某更知如今这大宋天下,是何等光景!朝廷之上,高俅、蔡京、童贯之流把持朝政,狼狈为奸,搜刮民脂,残害忠良,致使国库空虚,边防废弛,民不聊生!朝廷之下,贪官污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视人命如草芥!多少良善人家,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这才愤而反抗,或是落草为寇!此非百姓之过,乃是朝廷之罪!是那昏君奸臣,逼良为娼,逼民为贼!”

关胜的声音陡然拔高,蕴含着一股沛然正气,在大厅中回荡:“宋押司言及‘忠义’二字,关某敢问,何为忠?何为义?难道忠于那残害百姓的昏君,便是忠?难道依附那荼毒天下的奸臣,便是义?依关某之见,所谓忠义,当忠于天下万民,当义在除暴安良!我等聚义二龙山,竖起‘替天行道’大旗,并非为个人富贵,更非贪生怕死,乃是要为这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争一片清明之地,讨一个公道!若朝廷清明,官家圣贤,我等自当卸甲归田,或为国效力。但如今这般光景,奸佞当权,豺狼遍地,还谈什么招安?那无异于与虎谋皮,自投罗网,将我等好汉的项上人头,拱手献与仇敌,岂非天下最大的笑话!”

他顿了一顿,目光如炬,首视宋江:“关某虽来自军旅,却也读过几卷史书。汉末之时,朝纲崩坏,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蜂起,天下大乱。若彼时英雄,皆只盼朝廷招安,苟且偷生,何来后来的匡扶汉室。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岂能因一时困顿,便失了骨气,忘了根本?招安之路,看似光明,实则乃是自取灭亡之道!关某宁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绝不向那等奸佞之辈摇尾乞怜,低头受辱!”

一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慷慨激昂。厅中诸位头领,尤其是鲁智深、杨志、武松,无不感同身受,热血沸腾。

鲁智深猛地一拍桌子,大喝道:“说得好!关将军此言,正合洒家心意!甚么鸟招安!洒家好好的,只因打抱不平,救了金翠莲父女,便被官府追捕;后来在东京相国寺,又撞见那高衙内强抢林冲娘子,若非洒家出手,林教头还不知要吃多大亏!这狗屁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只知袒护权贵!洒家才不稀罕那招安!”

杨志也沉声道:“杨某本是杨令公之后,一心报国,却因失陷花石纲,迭配充军。后来得梁中书看重,本欲图个出身,又因被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落草江湖。官场险恶,世态炎凉,杨某早己看透。关将军所言极是,与其受那鸟气,不如在此聚义,杀尽贪官污吏,反倒痛快!”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武松身上。宋江更是心头一紧,他知道武松重情义,又受过自己的恩惠,希望他能说几句缓和的话。

只见武松缓缓站起身来,他先是看了一眼满脸期盼的宋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随即转向关胜,脸上露出无比坚定的神色。他端起面前的酒碗,双手捧着,对着关胜深深一揖,沉声道:“哥哥!武松是个粗人,不懂许多大道理。”

他抬起头,声音洪亮:“武松也曾在官府当差,做过阳谷县都头。自认并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只想安分度日。可兄长被那西门庆、潘金莲所害,官府上下官官相护,无人肯为武松做主!武松无奈,只得手刃仇人,反被刺配孟州。在孟州牢城,又遭那张都监、张团练陷害,险些丧命于飞云浦!若非武松拼死反抗,血溅鸳鸯楼,只怕早己成了一堆枯骨!这官府,这朝廷,早己烂到了根子里!”

武松越说越激动,眼中凶光毕露:“武松这条命,是自己杀出来的!若非走投无路,谁愿落草为寇?来到这二龙山,蒙哥哥不弃,收留武松,更教导我等‘替天行道、护佑良善’的道理。山寨之中,兄弟和睦,纪律严明,不劫掠百姓,只杀贪官恶霸。这才是好汉该做的事!对比那官府的黑暗龌龊,这二龙山,才是真正的清净之地!”

他将酒碗高高举起,对着关胜,声如金石:“哥哥方才一番话,说到了武松的心坎里!甚么招安,不过是官府的骗局!武松这条命,从今往后,便交给哥哥了!哥哥指向哪里,武松便打向哪里!绝无二话!武松敬哥哥此碗!这二龙山的规矩,这‘替天行道’的大旗,武松认了!”说罢,将碗中酒一饮而尽,咣当一声,将空碗顿在桌上。

这番表态,无疑是彻底站在了关胜一边,也宣告了他与宋江在根本理念上的决裂。

宋江呆呆地坐在那里,脸色煞白,如遭雷击。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昔日视为心腹臂助的武松,如今竟会如此旗帜鲜明地反对招安,并且对关胜推崇备至,言语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