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古代五好家庭 > 第264章 太热情反倒不习惯

第264章 太热情反倒不习惯

孙夫子所谓的考察也只是简单问平安识不识字,读过什么书。±鸿a#?特

平安背了一段《三字经》,除此之外还背了两首简单的诗。

孙夫子露出满意的表情,不能和城里最好的孩子比,但也比他预想中的好。赵林看孙夫子脸上有笑意就知道平安过关了。

等赵林带着平安离开,才被几名村民拦住,他们想知道夫子问了什么。

赵林如实相看,听到夫子还要考察,村民都吓得不敢进去报名。好在这个时候村长赶到,看大家不知道抓紧时间报名,亲自动手催大家报名,谁不进去就用赶的。

他好不容易才请到夫子,还在这犹豫什么。他们以前哪有这个条件,现在条件好了,年轻人还不知道珍惜。

夫子要考察就考察,挑聪明娃收又没错。谁家不是好几个孩子,把所有男娃都带过来让夫子挑,别只带家里老大或者家长最喜欢的那个。

“村长,这怎么行,长子长孙不上学,让下面小的进学,这不是乱了长幼。-p′f·w^x¨w`._n?e/t\”有人提出质疑。

村长对这种人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动手,以德服人在他这是不存在的,他只会以理服人。他好心替他们省钱,选最聪明的孩子上学,学成的机会也能大一点。

非要挑蠢孩子上学,以后学不出来不要怪夫子,也不要怪他就行。

赵林都不能说村长的想法哪不对,毕竟资源有限的情况上,肯定是最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只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上学,他担心以后村里又有很多家庭会吵架。

这层担忧他也只在心里想想,没说出来,这种事村长比他经验丰富,肯定知道如何处理。他还是带着平安先回家,报名成功还要准备明天的拜师礼。

这也是村长的主意,说要尊重夫子,除了说好的束脩还拜师仪式也必须要有。

王秀英早就按礼准备好拜师的礼物,她对这个熟,王家三兄弟进学的时候也准备过拜师礼,她跟在张氏后面看都看会了。

平安上学要用的书本和笔墨更是早就准备好,要说王秀英还有什么不满意,那就是嫌平安的衣服有些少。也不是没衣服穿,但衣柜里的衣裳颜色太鲜艳。

赵林倒觉得孩子还小,不用太在意颜色,可他说了不算。*w.a,n_z\h?e,n¢g?s¨h-u/k′u\.!c′o?m~王秀英嫌少,那就再多做几身新衣裳,只要她不是熬夜亲自动手就行。

现在家里有条件,还是花钱请人做,自己就不费眼睛了。

王秀英不乐意,这怎么是费眼睛。她现在都不绣花,更不靠女红赚钱,只是偶尔给自家人做衣服,哪里就会累到。说到这个,她也想和赵林商量,自家那台旧的纺织机放着也是吃灰,不如送给大房的玉瑶当嫁妆。

“嫁妆?她的婚事定下啦?”赵林有些吃惊。玉瑶才多大,没记错的话还不到十八吧。

王秀英不赞同道:“哪能等到十八才定下婚事,女孩子花期短,等到十八再找夫家,能挑到什么好的。早点定下婚事,也好早点准备嫁妆。”

她成亲后过得是不错,但完全是运气问题。

赵林当然懂,只是也太早了点。他也不能插手管大房的事,至于家里的纺织机更是随便,只要王秀英乐意,想送谁都可以。别说那是她的嫁妆,就是家里其他物件,她都有权处理。

王秀英也不是需要赵林同意,只是通知她一声。大房那边收到她的东西,王氏带着玉瑶上门帮了几天的忙。王秀英说不需要都不行,逼得她和赵林说,让他出面把王氏母女拦在外面。

太热情反倒不习惯,还是和以前一样就好。

王氏被拦在外面还有些遗憾,王秀英是个傻大方的,她还想着多讨好几分,说不定还能多给闺女弄点陪嫁。亲戚们多送一点,自家就能少花钱。

养闺女就是亏,费钱养大还要倒贴陪嫁,最后都是便宜别人家。至于收的彩礼,被王氏有意忽视了。她可以忘记,赵大麦却记着这事,还不忘记提醒她,这笔钱不能动,以后还要给闺女当压箱钱。

王氏不同意,彩礼钱是给他们的,哪能全还给男方,那不是亏大了。

赵大麦心里也有犹豫,但想着男方条件不错,还是决定全返还回去。扣下彩礼钱容易,以后闺女日子不好过。现在家里条件不说多好,但也没差到要卖闺女为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