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我在大明当卷王 > 第61章 周王一案,退回重审

第61章 周王一案,退回重审

“工部侍郎麦至德!”

“户部侍郎郭桓!”

“……”

龙椅之上,朱元璋表情漠然地朗读着一个个名字。

凡在场的官员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无一例外地惊惶跪地,浑身哆嗦。

朱棣站在宫殿中,当这些名字一一传出时,他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直到户部侍郎郭桓的名字被提及,他才猛然清醒过来。

这不就是郭桓案爆发了吗?在明初四大案里,郭桓案的重要性仅次于胡惟庸案与蓝玉案。

朱棣仍记得,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此案牵连极广,不仅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几乎全数伏诛,各地地主因追赃而家破人亡者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引发了极其深重的民愤。

但这似乎不太对劲。

朱棣明明知道,按时间线来说,郭桓案应发生在空印案和胡惟庸案之后,为何此刻却提前了?他感觉事情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预判,仿佛历史的轨迹突然被彻底改变。

当前才洪武五年,若此等大案在此时彻底引爆,对于大明帝国必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上万官员丧命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就目前明朝的发展基础而言,这种巨大的人事损失必定让朝廷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虽然他对那些贪腐行为十分反感,但如此牺牲大批官员显然不符合大明的长久利益,甚至有些得不偿失。

只是此时此刻,他根本找不到阻止的办法。

大殿之上,众多官员已然匍匐在地,人人神色紧张,一些心理脆弱者竟连尿裤也顾不得遮掩。

待朱元璋念完名单后,目光淡漠地看着众人,“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官员赶忙连连磕头,哀声求饶,“请陛下开恩!”

“恳请陛下宽恕!”

然而朱元璋毫无怜悯之心,他认为单杀一个朱亮祖还不够震慑满朝文武,于是顺势将这机会作为整顿政风的开端,警示公侯大臣们不可存有丝毫侥幸:“拖下去仔细拷问,把所有参与者都给我揪出来,决不姑息!”

但他未意识到这一行动可能导致多少官员受牵连,更不清楚将给大明王朝带来何等震荡。

伴随哀号和乞求声,刚点过名的所有官员统统被御前侍卫押下,瞬间朝堂空出近三分之一席位,整个场面显得分外冷清。

殿内,左丞相李善长的脸色明显不好看。

身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面对皇帝这般规模的动作,自然颇感尴尬。

更要命的是,那些被抓走的人中间至少有一半是由他提携提拔的。

虽说他本人与此事并无直接瓜葛,但既然身居左丞相之位,在这场空前的弊案爆发之际,责任显然是推卸不掉的。

李善长当然看出,皇帝是想借这阵风给勋贵们敲警钟,他也明白自己这个左丞相之职大概到此为止了。

待所有人被抓走,李善长主动站了出来,俯身认罪道——

“臣有罪,未能严格约束下属,致使朝廷发生如此严重的案件,臣难辞其咎。”

“臣年事已高,精力远不及当年,已无力承担中书省的重任,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去左相之职,告老返乡。”

朱元璋淡淡地扫了李善长一眼,既无挽留之意,也未对李善长有所责备,只是平静地回答道:

“同意。”

听到批复,李善长心中暗松一口气。

“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随即望向胡惟庸。

今日早朝,胡惟庸始终未曾发言,似乎与场上之事毫无关联。

看着胡惟庸的沉稳姿态,朱元璋略一思忖,决意说道:

“即日起,擢升中书省右相胡惟庸为左相,封忠勤伯;左丞汪广洋升任右相,共同主理中书省事务。

望你们引以为戒,恪尽职守。”

被意外提拔至左相之位,胡惟庸面上波澜不惊,拱手致谢:

“多谢陛下厚爱!”

汪广洋亦欣喜不已,连忙跪下感恩戴德。

“感谢陛下恩赐!”

朱棣站在一边目睹这一切,不禁心生疑虑——郭桓案提前爆发是一回事,如今胡惟庸的时代竟然也随之提早到来,父亲到底在盘算什么?一时间他难以明白其中深意。

朱元璋继而将目光转向朱棣,言简意赅:

“周王一案,退回重审。”

朱元璋话音未落,朝堂上立有人站出来表示异议:

“陛下,此举实为不妥。”

那人正是前御史中丞涂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