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反应之下,直接演变成全线大溃败。实际上,面对汹涌而来的蜀汉骑卒,并非没有几个有胆识、有见识的魏军将领,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组织反抗。可他们刚一站出来,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家如潮涌般的溃逃士卒。哪怕是那些心性冷血的将领,狠下心下令放箭阻拦,也无济于事。溃逃的魏卒们满心只有一个“逃”字,早已丧失理智,根本不顾忌己方的箭矢,发了疯似的往前冲,直接冲散自家原本还算齐整的阵形。箕谷之中,地势狭窄逼仄,两侧皆是陡峭山壁,根本没有腾挪空间供人绕行。慌乱奔逃的人群越聚越多,摩肩接踵。有人被推搡得站立不稳,脚步踉跄。不少人在拥挤踩踏中,惨叫着掉入湍急的褒水之中,瞬间被汹涌暗流吞没,连呼救声都来不及发出,徒留下水面几圈涟漪。当初曹操从汉中撤退的时候,其中不少人口迁徙走,自然有不少本地人。这些人因为家眷在曹魏处,也不敢投降,只是带着弓箭和刀矛,义无反顾的钻入山林之中。那里或许有小路,或许可以躲避蜀军的追击。而不少眼见逃不掉的魏军将官,也随着这些人,或是以这些人为向导,也进入山林。剩下的,不是继续逃命,就是跪在道路两侧请求投降。到了这种情况下,作为整体的以营为建制的军队,已经彻底变成了零散的小团伙和个体。他们在面对汹涌而来的蜀汉骑卒时,便再也没有了抵抗力。溃逃之中,失去了秩序,各种情绪发散,甚至有为了争抢粮食而发生的火并情况。为了一口袋粮食,为了抢对方的骡马,甚至可能本来就有仇,现在有了机会。昔日同袍大打出手,留下满地的血迹和尸体。与此相对应的,是蜀汉,当然魏延等人自称都是大汉的军队,却是有着极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即便偶尔有些羌胡之地过来的骑卒下马,企图抢夺财帛和侮辱魏军随营的营妓,也根本不需要魏延、胡济等人出手。姜维和马岱自己就直接下令,将之斩杀并明正典型。现在正是追杀司马老贼的关键时刻,哪里有时间让你们解决生理问题。......至于胡济、杨仪等人率领的步卒,主要是为了接收俘虏和物资,就更加注重军纪了。每遇魏卒跪地投降,士卒们便迅速上前,收缴他们的刀兵、甲胄与物资。不过,收编俘虏可不光是拿走家伙这么简单,还要管这些俘虏的分派和吃饭等问题。大军本就在行军途中,粮草调度并非易事,凭空多了许多张嘴,非常考验后勤统筹。这个时候,杨仪的本事和才干就再次显现出来。他穿梭于营帐之间,口中不断吩咐各项事务,条理清晰得如同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精准无误。从俘虏的安置区域划分,到粮食的分配份额,再到岗哨的增设安排,无一不是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只见他时而低头查看名册,时而与军需官低语几句,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看着忙碌不停的杨仪,胡济也不禁心生感慨,也明白当初诸葛丞相为什么一定要护着杨仪了。就眼前这阵仗,军中事务繁杂琐碎如乱麻,换个人来,怕是早就焦头烂额。可杨仪却能举重若轻,将诸事安排得妥妥贴贴。有这个人在,大军的运转顺畅许多,士兵们少受不少折腾,后勤无忧。若不是有杨仪在,事无巨细的丞相恐怕都撑不到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