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不同的语言风格,实际上也就是不同的语言变体。这种风格变体,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交际场合、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性格、修养、习惯不同而形成的。
风格变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形成的,如某些场合的临时会话、个别交际者的特殊用语等,这类风格变体是短暂的、易变的;另一类则是由于交际者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教养、思想气质等而形成的个人风格,这类风格变体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主要是后一种风格变体,即个人风格变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和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没有风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已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思想气质、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风格变体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我们根据语言风格的基本特征,将其分为以下八类:
一、平实风格
平实风格是语言的一种基本风格。它的特点是质朴、实在,不求华丽,不讲雕琢,用最朴素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把意思表达出来。这种风格一般多用于表达比较严肃、庄重的内容,或用于学术著作、新闻报道、工作文件以及日常交际中。
平实风格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避免浮夸和堆砌词藻。它不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段,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和雕琢,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把事物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情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但读来却令人感动。这就是平实风格的魅力所在。
平实风格的语言,虽然质朴无华,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相反,正是由于它的质朴和实在,使得它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平实风格的语言往往更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二、华丽风格
华丽风格与平实风格截然不同,它追求语言的华丽和雕琢,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善于用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词汇来描绘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风格多用于文学作品、广告词、演讲辞等需要强烈感染力和艺术效果的场合。
华丽风格的语言,注重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常常使用排比、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鲁迅的《野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节奏感强烈,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希望的执着追求和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华丽风格的语言,虽然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过分追求华丽和雕琢,往往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因此,在使用华丽风格时,要注意适度原则,既要追求语言的优美和生动,又要保持语言的自然和流畅。
三、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追求语言的自然流畅和朴实无华,它不强求语言的华丽和雕琢,而是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生活性。这种风格多用于日常口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等场合。
自然风格的语言,力求做到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它不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段,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和雕琢,而是用最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程,你瞧瞧我这手!”祥子把那只满是血痕的手给老程看。
“怎么啦?”老程问。
“拉车拉的呗!你看,这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有这口子!”祥子说着,指了指手上的伤口。
这段对话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祥子的辛苦和不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但读来却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这就是自然风格的魅力所在。
自然风格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