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还是知道大明实力的,陈季扩为了得到承认,就派人以陈氏宗亲的名义到明朝讨封,使臣可能是以为我安南又行了,多有不礼,朱棣被触怒后杀了他】
【张辅对此坚持武力进讨,朱棣认同了他的观点,调发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成都三护卫军共四万人,由沐晟领征夷将军印,再征安南】
大唐贞观
随着天幕的陈说,李世民已经知晓了今后会怎样发展。
“安南已经成了明朝一个流血的伤口,明朝要花费大力气来应对它,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了其他敌人,安南可能会再度丢失。”
李承乾好奇的问道:“阿耶,如果这次明朝能够平定叛乱,那应该能稳定下来了吧?”
对此,李世民则是摇了摇头,中原分裂后再怎么打,只要出现统一的希望,这些割据势力就会迅速倒台,但这些外族或者说外国就不会了。
经过李世民讲解后,太子李承乾点了点头,似乎是明白了。李世民非常满意自已这个儿子,不错,实在是聪慧。
接着,他下令道。
“既然从唐末之后就难以收回,说明安南早就有不臣之心,派人多加探查,一旦发现不对,就起大军攻伐。”
【永乐五年十二月,沐晟在生厥江与安南叛军激战,他小觑这些叛军,果不其然,因为轻敌遭到惨败】
【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俊突围不成,自尽而死,交趾都司吕毅、参政刘显等人战死,安南形势大乱】
大明洪武
“沐英你这个儿子简直就是蠢才,为将者最忌轻敌,打这么多年仗还是不记得。”
朱元璋一顿痛骂,骂的沐英抬不起头,他心里愤愤的想到,回去就把这小子屁股打开忘。
天幕上明军的失利,也让众人看到了安南的难啃,脱离中原太久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已的民族意识,很难轻易的收回了。
【永乐六年二月,朱棣再度启用张辅督师,发兵二十万与沐晟协同作战,这时的朱棣正准备北征蒙古,他要求张辅必须尽快平定安南】
【张辅面对朱棣的催促,他却不急于前进,而是在叱览山伐木造舟,“招谅江北诸避寇者复业”,稳固江北没有从贼的百姓】
【等一切稳定后,张辅才率大军进至慈廉州,破喝门江,击败广威州的孔目栅,之后又在咸子关击败安南军】
【安南军聚集战船六百余艘,退保江东南岸,张辅率水师进攻,趁着风向采用火攻,大败敌军,擒其将帅二百余人】
【随后明军追至太平海口,安南将阮景异又以战船三百艘迎战,再次被击败】
【张辅携大胜之势,令马步军先行,水军押后,一路连战连捷,最后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简定,连同他的党羽一起送往京师】
【永乐七年一月,张辅又削平其它各处变乱,斩首数千人,筑成京观以镇服安南,从此安南人畏惧张辅如虎】
西汉元狩
汉武帝刘彻忍不住大喝一声“彩”,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一个能打的将军会省很多事。
“如今看来,只要这个张辅在,安南就乱不起来,少说能够镇压个三四十年,到时候就能稳定下来了。”
不过说到底,刘彻还是认为自已的“大汉双璧”比大明这些将军强多了。
“唯一有隐患的是朱棣怀疑张辅,多少将军是因为帝王的疑心而死?不过在朕手下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明
洪武朝的各位也是不约而同的赞扬起张辅来,特别是他的父亲张玉也是一名虎将,父子同时出色,让人羡慕啊。
朱元璋忍不住又问起朱棣:“老四,你真不认识张玉吗?他跟他儿子都这么厉害,咱必须要重用他。“
“真不认识啊爹,现在还早呢,估计要等到日后,儿子在北平才能认识他。”
【面对强大的明军,陈季扩退屯乂安,继续抵抗,张辅就先向朝廷告捷】
【当时明军第一次北征正好遇到前所未有的大败,淇国公丘福、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等名将率十万大军北征,结果在胪朐河遭蒙古军伏击,丘福等人当场战死】
【朱棣又惊又怒,将丘福除爵,后人流放海南。而这时他又见到张辅大胜,认为安南稳了,就召回张辅,准备亲自率领大军北征蒙古】
大明永乐
朱棣看到这件事,哪怕过去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大怒。
“丘福这个笨蛋,北伐如此大的事托付给他,还是轻敌冒进,损失如此多的人马。”
对于这件事,朱高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