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天幕:开局盘点历朝太宗 > 第47章 三个人才

第47章 三个人才

汉文帝刘恒,对比了一下自已的做法,我真的是太仁善了,都是把诸侯王给熬死再除国,有的还让儿子再往下继承。

这朱允炆比吕后还猛啊!才几年啊,就干掉这么多人,不仅如此,他还要杀人诛心,给亲叔叔上这种谥号。

汉武帝刘彻则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这个人怎么能笨成这样,明朝明显是我汉朝之后的朝代,抄作业都不会抄吗?

像贾谊,主父偃早就提出了这方面的具体政策,你都不读史的吗?看来这大明朝也没几个聪明人啊,就任由皇帝这么瞎搞。

大明洪武

朱标转而看向自已的老爹,说道:“爹你不是教了六年吗,就算他没学得会,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大臣辅佐啊。”

“按道理应该是啊,就算咱清洗朝廷,也应该会留下一两个顶用的文臣武将,想不通啊,想不通。“

朱元璋想了一下,晚年的自已哪怕再疯狂,也有基本的智商啊,难不成自已真的这么狠,把人都杀光了?

湘王朱柏则悄悄的往四哥身边靠了靠,他决定以后一定要和四哥搞好关系,万一历史没有改变,自已这条小命就只能靠“永乐大帝”了。

【至于朱允文为何不信任自已的叔叔们,刚上位两月就急着削藩,大概还是因为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

【在其中规定,一旦朝中有奸臣,诸位藩王可以领兵进京诛杀逆贼,真是一个名正言顺的“清君侧”】

【这导致朱允文一直提防自已的叔叔们,再加上他自身本是庶子,若不是吕氏扶正,他也难成太孙。而常氏留下的另外一位嫡子朱允熥,似乎更受武将和藩王的欢迎】

【因为母亲吕氏的身份,朱允炆和文臣势力更加亲近,而在军中没有什么根基,对此朱元璋选择在死前清理掉大多的朝中武将,例如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

蓝玉此时正和戴思恭一同赶往大殿那,虽然他很着急,但蓝玉牢记着朱标的话,一定要请过来,要有礼貌。

当然也多亏了朱元璋前两天就把戴思恭叫到京城来,安排在皇宫附近,蓝玉才能如此轻易的找到他。

因为距离不是太远,皇宫也不好骑马,两个人也就一路走着过来了,这蓝玉是个缺心眼的,也没想到安排个轿子,跑的老戴气喘吁吁。

“将军,等等我。”

“真是的,你快点,我看看天幕说到哪了…………我去,我*你的*。”

蓝玉一抬头就看见自已被干掉了,当即忍不住怒骂一声,然后他一双大手一用力就把戴思恭扛在肩上,飞步跑了起来。

“慢点,慢点……”

【最终,朱元璋选定了三位大臣,这三位成了朱允炆的班底,也是他们为朱允炆定下了削藩的策略】

【第一位名为方孝孺,年幼时曾被人称为“小韩愈”,后成为大儒宋濂的弟子,洪武十五年时被人推荐受朱元璋召见,朱元璋对朱标说:“此人品行端庄,你可以一直任用他到老。”】

【朱元璋对其十分喜爱,一回他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特意要求释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被推荐从而被召见。朱元璋说没有到任用他的时候,就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让他教导儒生,蜀王朱椿还聘请他教导世子】

【建文时,朱允炆让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侍讲学士,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询问。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第二位名叫齐泰,原名德,洪武十八年进士。洪武二十八年,陪朱元璋祭祀郊庙时,因其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被赐名“泰”,次年擢升兵部左侍郎,建文帝登基后,升为兵部尚书】

【第三位名叫黄子澄,本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三名为探花,洪武时任翰林院编修,伴读东宫,后为太常寺卿,建文时兼任翰林学士】

朱元璋仔细听着这三个人的生平,似乎也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

“这看着也没什么毛病啊?不说国士,也是个正常的大臣,这些人不会是朱棣的卧底吧?”

“都是洪武十五年以后才出现的,咱都不认识啊,总之,标儿记住了,这几个人以后不能任用。”

随着朱元璋的一句话,就定一下了这三位惊世文臣的命运,而在于大明各地的这三位,估计也料到了他们再无出头之日。

朱棣等人则是咬牙切齿的悄悄商议,到时候他们找到这三个王八蛋,杀就没必要了,痛打一顿,然后让大哥把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