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湿布防止风干。
一组几位师傅在紧锣密鼓地操作着面皮。
案板上醒好的面团被分成几大块,几位师傅迅速将面团搓成长条。
几位师傅手腕稳稳发力,面团便在手中变成一根根的圆柱体。
接着拿过特制的切面刀,“嗒、嗒、嗒”快速而均匀地将面团切成一个个小剂子。
这些切下的剂子每个都还用电子秤快速过一遍,确保重量在6克。重量不够的补一小块,超重了就撕掉点面团。
这一步王凡完全可以按照手感来,这些师傅虽然那么多年也多少练了一点手感出来,但显然精细程度还达不到这么苛刻的要求。
王凡拿起一个剂子在手心按扁,随即取过一支中号擀面杖,擀面杖两头细中间略粗,一头还包着防滑胶套。~2`芭\看′书+旺` ¢追¨最.新`璋?节`
他用带胶套的一头顶住剂子边缘圆心,右手快速滚动擀面杖,以圆心为轴,手腕带着均匀的离心力将剂子向四周推压、转动。
他的速度极快,盯着他的师傅感觉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嗤嗤”几声轻响,一个中间极薄、边缘略厚的圆皮就出现在掌心。
王凡拿起来对着灯,面皮的中间薄如蝉翼几乎能透过光来,边缘则韧性十足。
“以前就听说王老师的包子做的一绝,今天光是擀面皮这一手就让人大开眼界。”
“虽然我也做了十多年无锡小笼包,但这种擀面皮速度我可不行。”
“据说王老师包包子的速度才是一绝,一会可是又有眼福了哈哈。”
后厨的氛围一直很好,边做边聊班味会小很多,效率都提升了不少。
姜新杰他们的第三组,早已准备好特制冷凝的肉皮汤冻,和一种特制的针管。
王凡将面皮摊在左手掌心,虎口自然围成“窝”状。
右手用特制的竹片刮板,挖起一个塞了“双珠”的肉馅球,稳稳放在面皮中央。
肉馅球微微下坠形成一个自然的凹面,他左手微拢托住馅料和皮,接着修长的手指穿花蝴蝶一样的转动一圈,在众人震惊的注视下,一个清晰、细密、直立,一圈细密褶子的包子瞬间成型!
包子收口处没有捏死,还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通气孔。
拿起特制针管,针管里已吸入冷凝的肉皮汤冻,汤冻此时已经是半固体啫喱状。
将针管对准包子顶部那个针眼大小的孔,快速而精准地将8克的汤冻啫喱,注入馅料中心和面皮之间那个专门留出的缝隙空腔里。
他的动作快、准、轻,针头别说刺破皮褶,就连碰都没有碰到一下。而汤冻啫喱填满了空腔,包子的外形就变得更加饱满鼓胀。
传统的无锡小笼包并不会用到注射器,只需要肉皮冻即可,但有一些很有创新想法的师傅,其实早就尝试过用注射器增加更多的风味,所以他们也见怪不怪。
但不得不说虽然他的制作过程不算新颖,但完成度却已经高到了让这些师傅瞠目结舌的程度。
“我滴乖乖……以前看王老师捏包子的视频,我还以为是加速处理过的,好家伙!合着是慢放啊!”
“我都没看清呢包子就捏一起了,还22个褶子一个不少,我都没看明白咋捏的。”
“王老师就是我见过的第一快手,这效率一个人当5个用绰绰有余。”
这些师傅你一句我一句真诚无比的夸赞,算是把情绪价值给王凡直接拉到了顶。
一般包好、灌好汤的包子到这一步就可以摆上蒸笼,但王凡改良后的却还有最后一步,那就是用超薄猪油酥皮捏作的玉兰花苞封顶。
直到完成最后一个步骤,才小心地将包子排列在铺了细纱布的蒸笼里,每个包子之间保持着一定间距。
一笼、两笼、高高的一列、两列……
……
此时已经是上午10点钟,新杰糕点店门外,也早已排的人山人海。
虽然水蜜桃小笼包听上去着实让人难受,但好奇心显然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无锡两个绝对代表性的食物结合体,他们非常想尝试一下到底能迸溅出怎样的火花。
店内,蒸锅中的水已经烧得滚开,蒸汽顶得锅盖都开始“噗噗”作响。
蒸笼架上,滚烫的蒸汽瞬间将蒸笼淹没。
“7分钟整。”
这个时间是王凡模拟很多次才确定出来的,少一分汤冻没化透,多一分皮塌油馅发干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