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宁国必为南洋诸国之首,决不可为豪族窃取。”
这种勾心斗角的事……纯良赵小三表示好难。
好在此事不急,可以慢慢学,而且皇帝表示会出手帮助的。
不一刻,李庭芝和接任陈宜中相位的王应麟到来。
听到俞如硅病逝,两人表示了哀悼后,商量起国相人选。
宁王是有皇位继承权的,因此政权架构不同于别的封国,将会设置国相与将军二职,这是朝廷命官,不是宁王私臣。
商议一阵,李庭芝说道:“广南东路副总管张镇孙才干出色,忠心可嘉,可为宁国相。至于宁国将军,可请枢密院选派人选。”
赵昺说道:“国朝即将北伐,大把的建功立业时机,想来不会有人愿去海外,宁国将军便由寡人自领吧。”
李庭芝说道:“宁王武略在上四军亦是中上,主掌封国军务易如反掌,只要再调遣些许老兵协助即可。”
赵昺武艺兵法都不错,只是没有实战经验,需要些许磨练。
“向日整编,各军裁汰老军两万余,可择其精干者南下。”王应麟补充道。
“便选三千南下,病殁者以阵亡抚恤,愿举家迁徙者,朝廷安置。”赵昰又补充了一句,道:“一应开销由宁国负担。”
“多谢陛下。”赵昺谢恩。
有良臣,有基层武官,除非宁国上下现在就反,否则赵昺就能牢牢掌控封国。
“宁国建国,多依赖十三家,朕担忧多年之后宁国为豪强控制,甚至南洋一片都被一家豪强控制。
如今宁王未走,两位卿不妨指点一二。”赵昰说道。
“臣奉诏。”二人应下。
当初十三家投资宁国,旁的人都笑他们捧皇帝臭脚,古今一船船财货往回拉,羡煞旁人。
只是资本是不知道满足的,尝到甜头的十三家挥舞着金银,到处投资。
一家两家尚不起眼,十家八家就不能小觑,要是真控制了百八十家,只怕中枢都难应付。
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
就在两位丞相告诉宁王怎么对付豪强时,胡三省来了,并且已经给俞如硅拟定了封号。
辟土服远曰桓,文桓,很能照应俞如硅的一身功绩。
念其劳苦功高,皇帝追授其宁国相,位二品,同路总管六部尚书。
赵昺谢恩后,就在月底出发。
随行的有五百老军,剩余的由朝廷聚集,先到广州,带上张镇孙,随后不再停留,直趋宁国。
如今航海技术越发先进,只要不遭风暴,由广州直达宁国毫无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