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偷闲
挽国五年正月末,承天府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的不得了。
“陛……官人。”文寿及时改口,脸颊上闪过一丝嫣红,说道:“想当初刚来承天府时,街上可没这么多人。”
“由此可见,承天府已经恢复了元气。”赵昰笑道。
承天府同样首创颇深,却已经没了战后的迹象,而扬州镇江等地甚至连城中废墟都未曾清理干净。
不得不说,迁都承天府,一下子就把本地给盘活了。
两人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逛,男的高大英俊,女的容貌秀美,行人商贩都是频频侧目。
“官人,镇东路来的果脯,给小娘子买些尝尝哈。”一个小贩叫道。
文寿闻言暗喜,却又不好意思搭话,赵昰脸皮厚觉得无所谓。
他掏出一把铜钱递给文寿,道:“去买些,顺便看下价格。”
“多谢官人。”王蕙娘红着脸接过铜钱,跑到摊子面前一番讨价还价,用十文钱买了一小包果脯。
回到赵昰身边,文寿略带得意地说道:“要价十文一两,妾多要了几个。”
“这么多年,价格还是未变啊。”赵昰刚迈步,突然停顿了一下,随即继续往前。
文寿正沉浸在果脯的甜蜜中,并未发现心上人的异常。
走了几步,发现一个布摊,赵昰走了过去。
“官人。”摊主热情地说道:“琼州府的棉布,一匹白布只要八百文,别看比麻布贵,但是暖和,正适合冬天给小娘子制新衣。”
“却不想东家有此好货。”赵昰上手摸了摸,手感还不错,而且足够厚实,八百文不贵。
“来两匹红布。”赵昰丢出一枚银元。
“好教官人知晓,红布要九百文,若是确定,小人找您二百文。”摊主说道。
“贵了这么多?”赵昰愣了一下。
“赤色最是难染,因此价高,蓝色绿色只要八百五十文。”摊主回道。
“若是更南边也是这个价格?”赵昰问道。
“官人有所不知,南方更热一些,偏爱麻布,北方偏爱棉布,且棉布多产于琼州府,因此南贱北贵。”摊主说道。
“红绿各一匹。”赵昰改了主意。
摊主数钱时,赵昰又问道:“官府规定一枚银钱兑二千文,东主以为价格如何?”
“官民两便,甚好。”摊主回道。
银钱初出时一枚换一千八百文,那时是因为民间普遍缺钱,随着南宁国铜矿的大规模开采转运回国铸造成钱,一度能换三千五百文,如今官府在有意控制银钱和铜钱的发行量,努力保持一比两千的价格。
偶有波动,但是波动不大。
夹着两匹布又往前走了一截,到了一家粮店,这个就不用进去了,因为外面挂着价格。
精米十文钱一斤,糙米七文钱一斤,杂粮五文钱一斤,稻谷七百文二十文一石,量大从优。
“如此便宜?”文寿显得有些不相信。
“小娘子有所不知。”店小二主动接道:“官家仁厚,只收三成税,因此家家有余粮,可不就降下了?”
“只怕谷贱伤农。”文寿皱眉。
“不会,朝廷一直在收粮,七百文是最低价。”赵昰说道。
不是说朝廷强制规定了价格,而是官府以七百文收购,不过地方商贩多以七百一十文收购,并且是上门。
总体来说,朝廷钱粮缺乏,民间是不缺的。
粮布是基础,赵昰认为价格很合适,进阶物品中,猪肉四十五文左右,羊肉七十文,牛肉百二十文,鲜鱼才要十文钱。
在大量海鱼的冲击下,淡水鱼价格暴跌,实在是卖不上价格。
“官人,如此局势可是国富民丰?”文寿扑闪着眼睛问道。
赵昰问道:“国富民丰的前提是国泰民安,如今元虏虎视眈眈,边境不稳,算不得国泰民安。”
“倒也不用如此忧虑。”旁边一个卖米糕的摊主接道:“王师北上,鞑子只能招架,不能还手,其实算得上国泰民安。”
赵昰也不与对方争辩,挑了两块梅花红枣糕递给了文寿,大约四两重,要价八文钱。
“多谢官人。”文寿眉眼带笑,显得很是开心。
“哥哥,嫂嫂。”叫唤中,赵小二赵小三跑了过来。
两人腮帮子鼓鼓的,手里提满了吃的,显然是过足了瘾。
赵昺咽下嘴里的东西,说道:“哥哥嫂嫂,相逢不如偶遇,小弟做个东道,去最好的酒楼吃一顿?”
赵昰笑道:“你们不把四姐叫上,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