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余华文集 > 分章完结阅读14

分章完结阅读14

控诉,

其实这样的评价对肖斯塔科维奇很不友好,他们把他作品力量的前提放在社会和知

识分子问题上,如果这个前提一旦消失,也就是说斯大林时代一旦被人遗忘,知识

分子的问题一旦不存在了,肖斯塔科维奇是否也就没有价值了?因为,音乐的力量

只会来自音乐自身,即人的内心力量。这种力量随着作曲家自身的变化,以及他们

所处时代的变化,就会变化出与那个时代最贴近的手段,这仅仅是手段。肖斯塔科

维奇作品中那种焦虑、不安和精神上的破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时代的压力,但是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力量。那个时代里受到压抑的艺术家不只是肖斯塔科维奇,为

什么他最有力?

柴科夫斯基在这方面,就是他在表达内心时不仅有力,而且纯洁,我所说的纯

洁是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来自内心之外的东西,正是这种纯洁,才使他的力量

如此令人感动。所以我说那种认为柴科夫斯基是民族作曲家的看法不是很确切,他

就是作曲家,任何放在作曲家这三个字前面的话都是多余的。现在还有一种很荒谬

的观点,好象真实地倾诉自己情感的作品,让人听了流泪的作品,反而是浅薄的,

艺术为什么不应该使人流泪?难道艺术中不应该有情感的力量?当然情感有很多表

达的方式,使人身心为之感动的、使人流下伤感或者喜悦的眼泪的方式在我看来是

最有力量的。我们要的是情感的深度,而不是空洞的理念的深刻。总之,随便否定

一个大师,好象一挥手就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柴科夫斯基、贝多芬否定了,这

都是20世纪的毛病。我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柴科夫斯基,就好象这

个时代要否那个时代,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报复心理。现在,当一个新的时

代即将来临,我们这个时代也将被另一个时代取代时,恰恰是对过去时代大师们重

新理解的开始,对柴科夫斯基,对托尔斯泰都有重读的必要,通过重读,我们有可

能获得新的精神财富。

消失

台北出版的《摄影家》杂志,第17期以全部的篇幅介绍了一个叫方大曾 的陌

生的名字。里面选登的58幅作品和不多的介绍文字吸引了我,使我迅速地熟悉了这

个名字。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名字里隐藏着一位摄影家令人吃惊的才华,另一

方面这个名字也隐藏了一个英俊健康的年轻人短暂和神秘的一生。马塞尔 ?普鲁

斯特说:“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名或者是一个地名都在暗

示着广阔和丰富的经历,他们就像《一千零一夜》中四十大盗的宝库之门,一旦能

够走入这个名字所代表的经历,那么就如打开了宝库之门一样,所要一切就会近在

眼前。

1912年出生的方大曾,在北平市立第一中学毕业后,1930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

经济系。他的妹妹方澄敏后来写道:“他喜欢旅行,写稿和照相。‘九一八’以后

从事抗战救亡活动。绥远抗战时他到前线采访,活跃于长城内外。1937年芦沟桥事

变后为 [中外新闻学社] 及 [全民通讯社] 摄影记者及 [大公报] 战地特派员到前

方采访。”三十年代的热血青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左翼倾向,方大曾也同样如此,

他的革命道路“从不满现实,阅读进步书刊到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的一些秘密活动。”

他的父亲当时供职于外交部,不错的家境和父母开明的态度使他保持了摄影的爱好,

这在那个时代是十分奢侈的爱好。他与一台折叠式相机相依为命,走过了很多消烟

弥漫的战场,也走过了很多城市或者乡村的生活场景,走过了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

这使他拥有了很多同龄青年所没有的人生经历。抗战爆发后,他的行走路线就被长

城内外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场确定了下来,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摄影作品,同时他也

写下了很多有关战争的通讯。当时他已经是一个专门报道爱国救亡事迹的著名记者

了。然而随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