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既要又要
在大殿上打人,居然还屁事没有,此事造成的后遗症不可谓不严重。+看`书,屋′ ·已_发¨布*最,新\章?节+
关键是民间的舆论场也是如此,非但没有人为毕定国说话,反而各路报纸都在骂他“忘恩负义”。
私下里不少人哀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也只敢私下里抱怨,没人敢站出来说。
不是说文官们都没了风骨,实在是真正有风骨的人,多半是不愿意与这类人为伍的。
这主要归结於,贾璉这个人在市井之间的名声很好。
根源在於,贾璉主导了诸多的產业和工程,並且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工人都要拿到一个保底的工钱。
任何人只要因为苛待工人被告了,下一次就別想拿到任何单子。
要知道,贾璉主导的產业和工程,开出的单子都是大单子,並且不是一次性的,后续还有很多。
最典型的就是铁路工程,所需的铁轨道钉枕木砂石等等,给的都是真金白银,从不拖欠。
接工程的老板们,最喜欢这样的甲方了。那种动輒拖你尾款一年起步的甲方,最后能结帐的还是好的。现实中不少因为工程被拖欠款项而破產的老板。搞的很多老板都不敢接官府工程了。
毕定国被送回家后,羞愤难当,称病不出。
贾璉则是正常的出门上班,每日忙著搞教育,尤其是最近京城铁路学校正式开学了,这也是第一家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招生开启,面向整个京城,通过入学考试后,可以直接入学。不能通过入学考试也不要紧,可以读一个预备班。
正式入学的学生费用全免,包吃包住。预备班免除学费,其他自理。
隨著贾璉的崛起,一直重视基础教育的理念下,京城乃至京郊办了很多面对社会底层的学校,这一类学校的特点就是免学费,只要不是智障都能来上学。这一举动可以说深得民心,关键贾璉办学不是以个人名义办的,而是以研发厅的名义办的,类似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学”。
全国性的免费义务教育並不现实,但这不妨碍贾璉在京城以及周边办小学。
铁路学校在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启事,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十三至十八岁的学生来报名。
这日贾璉起了个大早,乘著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四轮马车,出了西门。
京城的建筑风格从內城到外城再到郊外,有著明显不同的风格变化。·E′Z′小?说·网. .免+费-阅,读-
內城除了道路儘量拓宽和硬化之外,其他的没啥变化。就是看上去更加的整洁了一些。
外城分地方,城西也没啥变化,城南处处可见重新规划的工地,一批已经建好的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成为了最新的景观。
出了城外一切都一样了,三层排楼隨处可见,更远一点还有五层的排楼。这类的排楼,有点现代社会的多层建筑筒子楼的意思。
对於在城外厂矿里干活的工人而言,有个一家三五口人遮风挡雨的住所,还有啥可挑的?
大片的类似筒子楼的建筑,商量好的扎堆在一处,人多了自然就有集市形成。
为此官府还特意弄了一大块地方,盖了个棚子集市,每逢赶集人多的堆不下。
贾璉的马车出城后,沿著水泥道路前行,看著远处林立的高耸的烟囱,放现代社会一定会有人抨击污染问题。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工业化的象徵,是国家富强,百姓生活有保证的底气。
马路是四车道,道路两边各自留下了至少十米范围的空间,暂时只是种了一排树,哪天需要扩建时留下一些余地。
城外最明显的变化还是视线范围內的山头,这些年隨著贾某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光禿禿的山头上已经能看到树林了,並且隨著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山头被绿化。真不要以为,古代的山头都是有树的,到处都是猎物可以打。实际情况古代的山头上,往往都是光禿禿的,越靠近大城市,植被越少。要不怎么煤炭被大规模的运用,就是因为没柴火用了,树被砍完了。
关於种树的事情,一开始不乏一些“贾某沽名钓誉”的传言,但是隨著时间的推移,这一类的传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京郊山头皆姓贾”。
你看,一个人要是想要抨击另外一个人,总是能找到合適的角度。
所以呢,明白了么?不要在乎別人的指指点点。
这个社会上,不乏那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