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亮剑毒士:我王贾诩来收你们来了 > 第七十四章 民心所向

第七十四章 民心所向

“飓风行动”掀起的钢铁风暴,不仅重创了日寇在华北的统治根基,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也猛烈地拍打着另一个方向的堤岸——晋绥军,尤其是阎锡山阎长官控制的区域。·捖* - ′鰰~颤¨ .勉/费-阅,黩′

在阎长官的“模范统治区”里,日子并不好过。沉重的赋税、频繁的拉壮丁、大小官吏的盘剥,加上日寇时不时的扫荡威胁,早己让百姓苦不堪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在咫尺、却仿佛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十城风暴的辉煌,飓风行动遍地开花的捷报,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过封锁线,在田间地头、市井坊间悄然流传。

“独立旅又打下了鬼子据点!”

“八路军炸了鬼子的火车,抢了好多粮食!”

“听说他们连大矿都占了!” 这些消息,如同黑暗中的火种,点燃了绝望中的人们心中的希望。

更让底层百姓,尤其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心神向往的是,那些从八路军根据地传出的、语焉不详却极具诱惑力的消息——“八路那边…给穷人分地了!”

“听说种地不用交那么多租子?”“当兵的还给家里发粮食?”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八路军的土地政策,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佃农和贫农。,3/3.k?a¨n~s_h,u¨.\c`o-m_

虽然八路军一首强调艰苦朴素,但“飓风行动”以战养战带来的巨大缴获,还是不可避免地透露出一些信息。

偶尔有从那边“逃”回来的商贩(实则是秘密交通员),会隐晦地提到:“那边当兵的…吃的好像不差,有白面馒头…”

“集市上…东西好像比咱这儿多…” 这种对比,在饥肠辘辘的百姓眼中,显得格外刺眼。

于是,一种无声的迁徙,开始在阎长官统治区的边缘地带悄然涌动。

起初是零星的,小心翼翼的。

某村张老汉家,说是“闺女嫁到山那边了”,全家“去投奔亲戚”。

某镇李木匠,借口“老手艺在那边好讨生活”,带着徒弟“出去闯荡”。

理由五花八门,但目的地却出奇地一致——八路军控制区的方向。*卡,卡-暁!税,徃_ ,唔/错?内¢容`

这些迁徙者,大多选择在深夜或凌晨,拖家带口,带着仅有的家当,沿着偏僻的山路、干涸的河床、甚至是废弃的矿道,小心翼翼地穿越封锁线。

他们知道风险,一旦被晋绥军的巡逻队或地方保安团抓住,轻则盘剥勒索,重则扣上“通匪”的帽子,下场凄惨。

但为了生存,为了那渺茫的“分田地”的希望,他们甘愿冒险。

八路军方面,尤其是活动在晋绥军控制区边缘的游击队、武工队和地方党组织,很快就发现了这股涓涓细流。

总部政治部对此高度重视,连续下发指示:

“此系民心所向,务必妥善安置!”

“各接壤区域部队、地方组织,需秘密设立接应点,提供必要引导和帮助!”

“确保迁移群众安全,护送至后方根据地安置!分田地政策,优先惠及新迁入的贫苦群众!”

一条条隐秘的“生命通道”被建立起来。

武工队员化装成樵夫、货郎,在交界地带游弋,发现迁移的百姓,便迅速接应,避开巡逻队,将他们带往安全的接应站。

再由地方干部组织接力,一站站送往更稳固的后方根据地。

在那里,他们很快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获得了基本的口粮,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安全。

百姓的流失,起初并未引起阎锡山高层的足够重视。

但当各县、乡的报告像雪片一样飞到太原绥靖公署,统计数字触目惊心——短短一两个月,靠近八路军区域的几个县,人口竟流失了近一成!

而且流失的多是青壮劳力和能工巧匠!

阎锡山拿着报告,脸色由红转白,最后气得铁青!他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乱跳:

“反了!都反了!刁民!都是些忘恩负义的刁民!我苦心经营山西多年,竟比不上李云龙那泥腿子几块破地!” 他深知,人口就是兵源,就是税基,就是统治的基础!八路这招釜底抽薪,比真刀真枪打他一仗还狠!

这股怒火,不可避免地烧到了前线部队,尤其是刚刚晋升旅长、驻防区域与独立旅“飓风行动”活跃区犬牙交错的楚云飞头上。

楚云飞的日子本就不好过。

李云龙的部队像幽灵一样在他防区周边活动,物资被“抢”(以物易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