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
只是道理归道理,心里面难免还是有些过不去,“可是这样的天子做起来有什么意思?”
“太皇太后早就不是春秋鼎盛的时候了,你就算选择妥协,又还能妥协多久,不过一时的妥协就不能忍了?现在忍一时,总好过日后一首受委屈。”,王太后继续劝说。
“更何况你就算真的完全不能忍,只在一旁赌气又有什么用,太皇太后并不会因为你不高兴而妥协,慢慢再做筹谋就是了,好事总不会自己就落下来。¨x^i¢a!o~s^h\u/o_c-h+i·..c\o\m^”
听到王太后并不反对他私底下这些筹谋,天子不由得有些意外,“阿母…………”
王太后却笑了,“要是阿母真的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等着,不私底下想办法,你当初能成为太子,又坐上这天子之位?只怕坐上这个位置的就是你长兄了。有自己的打算并没有错,只是你不管想做什么,都得考虑好得失,现在不是和太皇太后赌气的时候。”
这一下子,天子倒是真的心悦诚服了。
王太后并不是反对他的做法,只是让他谨慎一些,别事情还没有办成 ,就己经惹怒太皇太后。
“阿母,儿子明白了!以前都是儿子不懂事,让阿母操心了。”
王太后笑了一下,“好了!明白过来这个道理就好,日后好好的和太皇太后相处,太皇太后有什么话,你听着就是,太皇太后既然没有再说你什么,显然在这个事情上不打算和你计较了,你以后只要不再犯倔就好!”
“对了,你对阿娇还是好一些,多用一些心,虽然按理说你这个孙子要比阿娇那个外孙女儿亲,可是毕竟馆陶还在,你父皇也不止留下你一个儿子,太皇太后的三个子女现在就馆陶还在,也就能听进去馆陶的话了。”
既然己经明白过来,天子自然不会反驳王太后的话,“阿母放心,这些话我都记着了”
经过王太后这样劝解,天子心里面倒是慢慢释然了,开始收拾心情,打算再做他图。
经过这一次新政的失败,天子也发现贸然动用新人,这些人在朝堂上毫无根基,就算想法更合他的意,暂时也担不起大任。
要是真想用人的话,还是现在朝堂上的老臣更加合适。
当然,经过这一次失败,又不知道太皇太后心里面具体是怎么想,天子倒是也没有贸然和老臣接触,只是召了这些人家的子弟进宫陪他骑马打猎玩乐。
天子毕竟是天子,只是招人进宫陪他玩乐,太皇太后肯定不会说什么。
而且从私心来讲,太皇太后还愿意天子每天就这样,总比想方设法从她手中夺权强。
为此,就算陈皇后觉得天子陪她的时间太少了,太皇太后也没有再偏心陈皇后,因为这些事情斥责天子。
在朝廷大事上不能让天子做主也就算了,总不能连这些小事也管得太严。
太皇太后也知道物极必反,天子终究是天子,不可能真当做无知小儿一样,什么事情都管。
时间就这样又过去一年,来到建元三年。
天子在这一年中,因为这些权贵子弟,和一些老臣之间的关系倒是也亲近起来。
对于这些老臣来说,他们的年纪己经在这里了,地位也不低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再往上爬的余地,关心的反而是家中子弟的前途。
家中子弟和天子关系好,等到天子正式掌权以后,自然会重用这些人,这样的话家族也算后继有人,能够继续富贵绵延,不知不觉也就偏向天子掌权。
见到这个情况,己经差不多老实一年的天子,又蠢蠢欲动想要有些动作。
不过这一次天子倒是没有一上来就弄大动作。
恰好这个时候下面有奏折,报多地发生水灾。
现在天子手中并没有多少权利,怎么赈灾自然轮不到他来做主。
但是天子的身份毕竟在这里,任何天灾人祸,天子站出来表达一个态度,是谁也挑不出错来的。
于是天子便说, “百姓受苦 ,本就是朕之过,朕作为君王怎能安心在宫中享乐,此后宫中节食省用,不得奢靡。宫中宫女过多,不但耗费巨大,也离间骨肉亲情,传诏下去,宫女中愿意归家者 ,皆放归家中。”
宫中的这些宫女,自然不可能是所有人都自愿进宫。
哪怕一开始有雄心壮志,是自愿进宫的宫女,发现进宫以后情况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也未必不会后悔。
天子开恩,放愿意出宫的宫女出宫,确实也是一件好事,能让无数人家骨肉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