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龙战三千里 > 第三十八章血染残阳

第三十八章血染残阳

,三眼铳虽然射程和准确性不如鸟铳,但火力密度却非常得高,将密集冲锋的日军长矛队打得血肉横飞。岛津义弘紧绷着脸,毫不犹豫地率领旗本武士部队向前推进,受到重创的萨摩兵们为了不让主将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只得奋勇争先,用铁炮和弓箭疯狂反击着。

最终两军开始了近身肉搏,麻贵身边只有3000人,挡不得日军后队压前队的猛扑,苦战之下渐渐不支,再战一会儿,黑田长政竟指挥着人马试图绕过明军阵地进行迂回包抄,麻贵情知不好,没奈何只好下令撤兵,日军仗着人多势众,自后紧追。

明军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来不及交替掩护,稍一停顿就有被日军冲到前面包抄的危险,终于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明军战斗队形开始出现了混乱,有些地段竟被日军步骑穿插分割开来。

说不准是什么时候,明军的战斗意志突然间崩溃了!先是几百人,紧接着上千人放弃了抵抗,四散奔逃起来,上万日军立刻呈扇形展开,撒网一样的截杀,双方直缠斗出30里地,到了黄昏时分,麻贵才率领着1000多名骑兵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向庆州方向落荒而逃,近两千名步卒则成了日军的刀下鬼。

危急关头,正碰上高策、茅国器收拾了3000骑兵回来增援,麻贵跑得大汗淋漓,挥挥手让二人领兵断后,自己率着残兵继续前奔。不久又看到吴惟忠率领着1000弓箭手在路边列阵,这才放下了心。

日军本打算乘胜追击,但是士兵多为步行,体力再好,训练再有素,经过30里地(一万五千米)追杀也有些吃不消了,见明军增援部队皆为骑兵,聚在高坡上严阵以待。岛津等人料想没有必胜的把握,看看时近黄昏,趁势主动收兵,退回岛山环城下寨,准备次日再战。联军经此役后锐气尽失,退到庆州不敢多作停留,又连夜撤向王京,蔚山战役终以联军惨败而告终。

注:岛山攻防战(蔚山战役)是万历朝鲜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在这场历时12天的战役中,以明军为主的联军由主动变为被动,由胜利转为失败,原因很多,简单归纳一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几样条件都不俱备。

有关这场战役双方的损失情况,一直争论很大,甚至中日两方的口径亦不统一。清代文人张廷玉在其著作《明史-纪事本末》写道:“镐不及下令,策马而奔,诸军无统帅,皆溃。加藤清正开栅追击,明兵死二万。”另据明史《列传一四七回-杨镐传》中说道:“诸营上军籍,士卒死亡殆二万。”

这段描写应该分开来看,第一段是写溃败的原因,基本没什么争议,第二段是联军死亡人数,认为明军在这场战役中阵亡2万人,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加上朝鲜军数字,保守的估计,联军损失至少应在25万人以上。

而据明代学者茅瑞征在《万历三大征考》中记载,明军大多为骑兵,日军援兵前后不超过5万人。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以骑兵部队为主的明军被以步兵为主的日军一举歼灭2万人,如果确有其事,那么此战称之为世界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亦不为过。

《明史》采用的这组数据为万历年间参议主事丁应泰弹劾杨镐的奏章中所陈。不过后来据东征军自己统计上报,蔚山战役明军总共阵亡7000人,朝鲜军阵亡4000人,合计为11000人。作为一支出国参战的部队,明军当时应该会有很正规的士兵花名册,损失多少只要照单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所以笔者认为第二个数据是比较可信的。

日方野史中有几种说法,称此战斩杀明军31000千、4万、5万人不等,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在《丰臣家的人们》一书中写道,“(蔚山战役)经过一场大规模的较量之后,取得了斩敌首级13230颗的大胜利。”司马辽太郎在日本文坛素以考证历史态度严谨著称,作为前辈作家,我相信他引用的这组数字应该是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的。

在没有更多证据之前,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在叙述有关战役的同一章节里,司马辽太郎还写道:“(蔚山战役后)丰臣秀吉大为震怒,罢免了秀秋的指挥官一职,以毛利辉元代之。”打了胜仗,丰臣秀吉为什么还要震怒呢?

当时,冠冕堂皇的借口是小早川秀秋在战斗中公然斩杀妇孺,行止极为不当,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这只是一个借口。

(小西行长在进攻忠清道时,下达凡着白衣者尽杀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