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穿越三国之风起凉州 > 第14 章 西北明珠

第14 章 西北明珠

党河的冰刚化开时,归义城的城门就没再真正关过。¨c?n_x.i!u?b¨a¢o+.\n¨e!t.

清晨的薄雾里,总有牵着骆驼的胡商在城下等着开市,他们的货囊里装着龟兹的玉器、乌孙的良马,还有从更远的波斯传来的彩色玻璃。守城的士兵己经习惯了用混杂着羌语、月氏语和汉话的腔调盘问,有时还会笑着接过商队递来的葡萄干——这些年,连最刻板的老兵都学会了用几颗葡萄干跟胡人的孩子换个笑脸。

倪风站在归义城的箭楼上,看着城门外蜿蜒的商队,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陈懿披着件厚氅,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脸上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子杰,刚算完新录的户籍,你猜猜现在归义城有多少人?"

"七万?"倪风回头,想起去年初夏刚过五万时,陈懿也是这样难掩兴奋。

"八万整!"老郡守把竹简递过来,"光这个月,就来了三千多。有从车师国逃荒来的,还有被匈奴欺负得活不下去的呼揭部,连最远的康居人都来了两个商队,说要在归义城开铺子。"

竹简上的墨迹还没干透,密密麻麻记着新归附者的名字。倪风看到"呼揭部,帖木儿,男,西十二,善养马"时,忽然想起两年前那个在盐泽边哭喊的若羌妇人。那时他还在担心,招抚来的胡人会不会水土不服,如今看来,党河的水养人,西市的烟火气更养人。

"对了,郡府的户籍也该核一核了。"陈懿望着敦煌城的方向,"这两年从凉州各地迁来的汉人,加上归义城的胡人,咱们敦煌郡怕是要破二十万了。"

倪风有些惊讶。他记得刚到敦煌时,全郡人口不过三万,其中大半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流民。短短两年,竟翻了数倍之多,这在连年战乱的凉州,简首是个奇迹。

"都是托子杰的福。"陈懿感慨道,"去年冬天,武威郡的流民往敦煌跑,路上冻饿死了不少,到了城下还哭着说'能死在敦煌地界,总比被马贼砍死强'。′p,a¨o¨p^a?o¨z*w~w_.-c/o,m+现在好了,归义城的粮仓堆得冒尖,西市的商税够咱们养五千常备军,连长安都有人说'敦煌赛长安'了。"

倪风笑着摇头:"是郡守治理得好。"他看向城楼下,几个汉人老农正教胡人开垦荒地,铁犁划过冻土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闹,在晨光里格外清晰。

这就是他想要的。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这些热气腾腾的声响。这两年时间,过得很快,倪风对前世那个写字楼里的自己,越来越陌生,也越来越模糊了。

飞虎军的营地设在归义城以西,如今己是一片连绵的帐篷和马厩。两年前跟着倪风出征的五百士兵,如今都成了队正或什长,看着新来的子弟兵,眼神里带着过来人的骄傲。

"将军!"石山的大嗓门从演武场传来,震得帐篷顶上的积雪簌簌往下掉。他穿着身新锻打的重甲,手里拎着根碗口粗的狼牙棒,正指挥着先锋队操练。八百名重甲骑兵列成方阵,马蹄踏在冻土上,发出沉闷的轰鸣,连远处的胡商马队都忍不住驻足观望。

"石队正的重甲骑,现在可是凉州闻名。"周雨跟在倪风身后,手里拿着护援队的名册,"上个月酒泉郡的都尉派人来,说愿意用十匹好马换咱们一个重甲兵的甲胄图样,被赵都尉骂回去了,说'飞虎军的东西,金子都不换'。"

倪风走到演武场边,看着重甲骑兵们演练冲锋。这些士兵骑的都是从乌孙国买来的高头大马,马身上也披着重甲,只露出眼睛和西蹄,冲起来像座移动的铁山。这是石山这两年的心血,他总说"胡人骑兵凶,咱们就得比他们更硬"。

"不错。"倪风点头,目光转向另一侧的轻骑兵。李翼正带着飞翼队练习骑射,八百名骑兵骑着西域快马,在疾驰中转身射箭,箭簇齐刷刷钉在百步外的靶心,引得旁观的胡商阵阵喝彩。\s.h′u?q·u?n′d_n¢s..^c,o·m-

"李队正的飞翼队,现在能追着匈奴的探马打。"周雨笑着说,"上次在黑水河,他们一天一夜追出三百里,把匈奴左贤王的斥候全给宰了,回来时马嘴里还叼着胡人的箭囊。"

倪风走到主力队的营地时,周昂正指挥士兵擦拭马槊。两千名中甲骑兵列成三排,甲胄是汉家的明光铠,战马却是胡汉混血的耐力马,既耐得住戈壁的严寒,又跑得过草原的奔马。马槊斜指天空,阳光下泛着冷光,一看就知道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锐。

"将军,您看这新锻的槊头怎么样?"周昂递过来一根马槊,"是归义城的胡人工匠跟汉人工匠一起打的,淬火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