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专注的诸葛牧,魏延虽不明他们分离期间所历,却敏锐感觉到异样。,k-a·n¢s`h¨u`l¢a!o\.*c¨o\m~
他莫名联想到汉初功臣如韩信、英布的下场,暗自思忖:“狡兔死,走狗烹,丞相怎会如此行事!”
“你与丞相的关系,真的无法修补了吗?”魏延苦笑问道。
即便是攻克成都、受天子封赏的喜悦,也因这份忧虑而大打折扣。
若早知诸葛牧在荆州、江东因战功遭曹操猜忌,他绝不会草率策划突袭西川。
身为诸葛牧的同伴,此刻立功对他而言无疑是添乱,只会让曹操更加戒备。
魏延也曾闪过一念:利用擒获刘璋之功与诸葛牧分道扬镳,背离关西军,彻底投靠曹操,以此制衡诸葛牧在军中的影响。但这想法转瞬即逝,被他迅速抛诸脑后。
魏延固然渴望功名,性格高傲,不愿屈居他人之下。但也要看是对谁。
对于故友诸葛牧,区区名利岂能撼动他的意志与原则。
若诸葛牧知晓魏延此念,定会赞许。毕竟,魏延一生未曾背叛蜀汉。
他所谓的“投魏”之名,实为政敌王平栽赃。
试想,魏延己为汉中太守,诸葛亮逝世后更是隐隐成为蜀汉军方领袖,此时投魏又有何益?
诸葛牧推测,或许诸葛亮预知自己将逝,利用与魏延不和的王平设下计谋。/鑫_纨. ¨ ¢神!颤. ^吾·错·内!容/而马岱,则是监督此事之人。
至于诸葛亮为何除魏延,原因更为首接。
北伐之后,蜀汉国力衰退,难以承受魏延这类激进将领的折腾。诸葛亮死后,魏延凭资历与官职,定会成为北伐主帅。五虎将己逝,蜀汉无人能制魏延。以魏延的性格,要么大胜出川,要么败亡,带领蜀汉走向毁灭。诸葛亮不敢冒此风险。
于是,他临终前除掉了魏延,留下行事稳重、有将帅之才的姜维,以继承其遗志。
然而,蜀汉的兴衰皆系于姜维一人。诸葛亮未曾料到,姜维虽为良将,却因身份与资历难以服众。
尽管姜维成功争取朝臣支持北伐,但他麾下仅万余人,意味着北伐即使胜利,也只是小胜,失败亦无损蜀汉根本。
蜀汉在与曹魏的对抗中,日渐衰败。
诸葛牧对魏延笑道:“转机自存。”
“不过是解甲归隐山林罢了。”
“否则,我继续掌权,只怕弊多利少。”
“在许都沉淀一番亦非坏事。”
“待丞相年迈,新君即位,我或许能重出江湖。/薪\完*夲¢鉮!戦_ *哽·新_嶵·快-或许这正是丞相的布局,为新君对我施恩铺路。”
诸葛牧谈笑风生,无忧无虑。
魏延听后脸色阴沉,低声对诸葛牧道:“叔治,既如此,何不割据西川,以雍凉为先锋……”
未等他说完,诸葛牧拍了拍他的肩:“文长,这话在我面前说说就好,切勿对外张扬。”
“丞相乃一代枭雄,不可小觑。你看那些与他为敌的,有几个善终?”
诸葛牧嘴角微扬。
“况且,我们还未到绝境,且年轻于他!”
年轻是诸葛牧的最大优势,他不愿在曹操势力鼎盛时与之硬碰,即便身为穿越者也不例外。
“哈哈,叔治所言极是!”
“是我鲁莽了!”
诸葛牧的话让魏延豁然开朗,大笑一声,不再提起兵之事。
随后,两人商议攻略汉中之事,交谈告终。
两日后,成都州牧府。
“诸位,本都督决定半月后率十五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剿灭五斗米教。”
诸葛牧此言一出,满堂震惊。
黄叙、魏延、庞德、夏侯兰等将领自然遵从。
而归降的益州文武则惊讶不己,诸葛牧初到益州,便要对汉中张鲁大动干戈。
疑问顿生!
诸葛牧如何筹集十五万大军?
回想往昔,魏延突袭成都,仅带六千精兵。
诸葛牧此次入川,兵马不过十万,两者相加亦不足十万六千。
诸葛牧望向益州文武,沉稳道:“十五万大军中,我自领五万,其余十万由益州提供。”
面对质疑,诸葛牧面色严肃,语气坚定地说:“我传达的是军令,不是与你们商量!有异议的,尽管来试试我的剑锋!”
随后,他逐一指明:“张任、严颜、杨怀、高沛、吴懿、庞德、黄叙,你们七位为将领,**为军师,随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