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看着下方跪倒一片的臣子,脸上波澜不惊。_s?j·k~s*a/p,p~.?c*o?m-
他接过奏章,看也未看,便放到了一边,缓缓说道:“诸卿之意,本王心领。然父皇尚在,本王乃人子,岂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况本陈义薄,何以承天命?此事休要再提。”
这是第一次劝进,被朱桂以父皇在位,自身德薄为由,断然拒绝。
刘观等人对此并不意外,这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他们叩首告退。
又过了七日,第二次劝进表呈了上来。
这一次,不仅是文官,连蓝玉,铁牛等一众武将,以及那些归附的土著国主,也加入了进来。声势比上一次更为浩大。
“殿下若不应允,我等便长跪于此,不起!”
蓝玉更是扯着嗓子喊道。
朱桂依旧不允,只是命人将他们好言劝退。
如此三辞三让,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劝进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整个上京城,从官员到百姓,都在议论此事。
民间的请愿书,堆得像小山一样。
首到洪武二十九年十二月,距离新年只剩下不到一月。
当刘观与蓝玉,率领着上京城内所有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以及数十位藩属国主,第五次呈上劝进表时。
整个大殿内外,黑压压跪满了人。
“臣等,再请殿下登临九五,慰万民之望!”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云霄。
朱桂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或诚恳,或激动的脸。
他知道,火候到了。
再推辞下去,就不是谦虚,而是矫情了。
他缓缓站起身,长叹一声:“你!你们!”
“罢了,既然诸卿与万民皆以此为意,本王若再固辞,便是辜负了天心人意。”
“本王,允了!”
心中却是在想:你们真是害苦我了呀。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积蓄己久的欢呼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整座王宫,传遍了上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精*武^晓\说/徃- +嶵′辛+蟑_踕~哽¨歆′快,
浩浩荡荡的建国事宜,正式启动。
建国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确立国号。
为此,朱桂召集群臣,在王宫大殿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刘观提出的南字,被第一个否决。
“我等基业虽起于南洋,但志向绝不止于南洋。”
一名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出列反驳:“大明在北,我朝称南,岂不是自甘为偏安一隅?此名不妥。”
众人皆以为然。
蓝玉那套粗人想法,以琼为国号,更是引来一片反对之声。
“梁国公,琼王乃前朝封号,我等既要开天辟地,另立新朝,便当与过去彻底划分,怎能再沿用旧称?此乃自降身份!”
刘观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其中的不妥。
蓝玉被说得老脸一红,摸了摸鼻子,嘟囔道:“咱就觉得叫起来顺口,哪有恁多讲究。”
说罢便退了回去,不再言语。
随后,又有官员提议,国号为湘。
取自朱桂另一旧封地,同样被以格局太小否决。
“我朝以海为疆,舰队纵横西海,不如就叫海朝,简单明了,又能彰显我朝与历代陆地王朝之不同!”
一名年轻的武将提议道,眼中满是兴奋。
“过于浮夸,失之稳重。”
刘观摇头道,“国号乃国之颜面,岂能如此轻浮?”
一时间,众说纷纭。
却始终没有一个能让朱桂点头的名字。
就在这时,一名颇通阴阳五行之说的老臣出列,躬身道:“陛下,大明以‘明’为号,五行属火。”
“我朝龙兴于南洋,五行属水。依五行相克之理,水能克火。臣以为,国号可为清,上善若水,又有澄清玉宇之意,正合天道!”
这个提议让不少人眼前一亮。_天`禧\晓\税~枉^ /嶵?薪?彰`结!庚¨辛-哙,
水克火,这寓意太明显了,正合了取大明而代之的野心。
连刘观都捻着胡须,微微点头,觉得此名颇有深意。
然而,王座上的朱桂却只是淡淡一笑,摇了摇头。
清?
他来自后世,对这个国号有着天然的排斥。
更何况,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华夏帝国,不是要拾人牙慧,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