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激灵,暂时回过神。¨h¨u_a,n_x*i~a*n-g.j·i+.~n+e¨t¨
看来这丹药不得不吃了,一仰头直接吞下,提着考篮上马车,等着到贡院时,段之缙浑身都是精神气,眼睛都能射出光来。
最后一场考试为策三道,策题虽不被考官们重视,但绝不比时文好写,尤其是题目简短写作更加困难,考生为求出彩,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以求面面俱到。
观今日三题,行政、吏治都有了。
第一题只“赈灾”二字,段之缙将灾情分为旱灾、水灾、地震几类,从下发赈灾钱粮说起,又讲以工代赈,抚民杀贼等法。
第二题为“澄清吏治”,段之缙从选官入手,从任官起便要严查官员的品性,又转向官员考核定绩效,优则奖劣则罚,最后提到对官员的日常要求,上官以身作则以防上行下效。
最后一题为“兴水利”,先强调治水即养民,然后详述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和“分流减淤,开凿中河”两个治水之法,又提议设河道总督专责,严考成法。/r,i?z.h?a¨o¨w+e-n?x?u.e\.¢c~o+m-
答完这三道题,会试的题目便全部完成,此时天竟然黑了,照着烛火,还能听见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
终于到了子正时分,受卷官上前收卷,当那一厚摞卷子被拿走的时候,段之缙心中重重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虽不知能不能得中,但最起码这一场会试熬了过去,也算积累了经验。
唯一出乎意料的事情是端王的丹药效力太猛,直到十七日回国子监上课时,段之缙都难以合眼睡一觉。
第63章 说亲
慢慢入了三月, 外边青草萌发,淡粉色的杏花含苞待放,杏榜也在礼部署东墙外发下, 共取录三百一十七人, 段之缙名列第一百九十五名。
虽说名次并不出彩, 但历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要能得中就足够叫段家人欣喜的了, 段之缙从簪花宴上归来,头一回体会到什么叫春风得意。¢优+品¢小.说_网! ?免·费\阅+读′
现在他的学习重点已经从四书五经转向实务策问, 和率性堂通过会试的同窗一起学习钱粮水利,有时还要读些兵法。
按理说风平浪静, 一切都欣欣向荣, 但分离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原本定于四月的廷试提前到了下榜后七日。
率性堂内已经坐监三年的监生们被批准参与廷试,诚心、修道二堂坐监满三年的荫生也要参加, 施秉文和方叙墨不以科考入仕段之缙能够理解, 但徐明宣会试的名次比自己还高,只差殿试临门一脚,却也要以廷试授官。
段之缙舍不得他走, 也是为他考虑了日后的前途,荫生之路虽然畅通无阻, 但是非翰林不内阁, 而不入内阁的京官,说到底并没有实在的权利。
他劝道:“殿试就在明年二月, 以科举入仕难道不比廷试强?且你的父亲又是勋贵, 升官还难吗?”
徐明宣轻笑:“允升,谁不想金榜题名?可中了进士就得按名次授官, 一甲三名去翰林院,剩下的人不是庶吉士就是外放做知县。我父亲是一品大员,超品的一等公,廷试授官我能直接做六部员外郎,即便外放也能从五品的官员做起。做进士……那前两年可有的熬了。”
段之缙却嗔他胡说:“你是功勋之后,若有进士出身更是锦上添花,我不信你熬不过授官的前两年!”
徐明宣哂笑,想想父亲说的事情,嗫喏半天张不开嘴。
今年提前廷试,原因无他,户部缺人了。
葛礼身死之后,端王暂领户部一点情面都不讲,上任第一天就开始查账,户部账本的事情一下子露出水面。王爷使出了掌管刑部的本事,查了一顿竟是从上到下,没一个真正清白的人。
葛礼已经身死,他的家中乱作一团,皇帝不忍心对着乳母一家发天威,对着户部其他的人却没个好脸色,原本是想要办成大案。
可是谁能料想,诸王的手太急太快,端王还在汇报户部事宜的时候,其余儿子便向皇帝举荐“人才”入部,皇帝内心冷笑,高高举起的铡刀又轻轻放下。
最后闹了一顿,只是小惩大诫,除两个侍郎去了菜市口,最严重的也就是抄家革职,其余人赔补上所缺款项,暂留原职。
这个事情似乎就这么了结了。但是徐明宣却从廷试提前和上谕的只言片语中看出了些端倪。
皇帝不是不想办了,而是要一批一批地换人,而这就是徐明宣的机会。
徐家并非世家大族,其父徐自闻不过是军中一名小将,但阎王爷也怕不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