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青简史记 > 第4章 历书:穿越歷史的时光机

第4章 历书:穿越歷史的时光机

这三种历法,夏历、殷歷、周历,因为岁首不同,四季的划分也跟著不一样。比如同样说“春天”,夏历的春天是正月到三月,殷歷的春天就是十二月到二月,周历的春天则是十一月到一月。这就好比三个人一起跑步,虽然跑的路线一样,但起跑的位置不同,到达每个阶段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用的历法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时间上的混乱。要是一个商人从用夏历的国家跑到用周历的国家谈生意,很可能会因为日期的误会,错过重要的会面,那可就亏大了。

除了这三种,还有顓頊历,它是秦朝和汉初用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十月的时候,秋天的尾巴还在,庄稼基本都收完了,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秦朝选择这个时候作为一年的开始,也有它的道理。但隨著时间的推移,顓頊历的问题越来越多,和实际的天象、节气对不上號,就像一辆跑偏的车,得赶紧调整方向,这才有了后来太初历的诞生。

二太初历,你真的了解吗?

太初历的诞生,那可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历法革命”。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对历法的准確性和统一性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顓頊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於是,汉武帝大手一挥,召集了一群顶尖的天文学家、学者,像司马迁、唐都、落下閎、邓平等人,让他们齐心协力制定一部新的历法。这些人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唐都负责观测星宿度数,落下閎运算制歷,邓平更是提出了八十一分律歷,经过一番激烈的討论和反覆的测算,太初历终於在公元前 104年横空出世。

太初历的內容十分丰富,它规定一年为 365.2502日,一月等於 29.53086日,这个数据在当时已经相当精確了。它还把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重新回到了夏历的传统,让人们又能在春天迎接新的一年,这一改变就像是给时间的列车重新校准了轨道。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编入历法,明確了每个节气的天文位置,这可帮了农民大忙。以前农民们种地,全靠经验和观察,有了太初历,他们能准確地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就像有了一个贴心的农业小助手。而且太初历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很好地解决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让历法更加科学合理。

太初历对后世历法的影响,那简直是深远得不得了。它就像是一座灯塔,为后来的历法指明了方向。在天文历法、歷史地理、文物考古、农时节令、年代確定等方面,太初历都有著很高的指导性和学术价值。后来的历法,大多都是在太初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比如三统历、四分历,都借鑑了太初历的很多优点。可以说,太初历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光芒,照亮了后人探索时间奥秘的道路。

四、《历书中的“明星”们

一司马迁:歷史的“执笔人”

司马迁,这位《史记的灵魂人物,那可是个了不起的角色。他出生在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他对史学的浓厚兴趣。司马迁也爭气,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家,他觉得歷史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人们从中学到经验教训,对国家的发展大有帮助。

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没能参加泰山封禪大典,这成了他的终生遗憾,临终前,他紧紧握著司马迁的手,把编写一部完整史书的遗愿託付给了儿子。司马迁含著泪答应了,从那一刻起,他就扛起了这个沉甸甸的责任。

司马迁写《历书的时候,那困难简直像一座接一座的大山。首先是资料收集,在那个没有网际网路、没有图书馆的年代,他得四处奔波,去各地搜集关於历法的资料。有时候为了找到一本珍贵的历书,他得走很远的路,还得求人家借阅。′5_4¢看/书¨ ,免.费+阅·读*而且,古代的历法种类繁多,夏历、殷歷、周历、顓頊历,每种历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歷史,要把它们梳理清楚,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好比要把一堆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得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

更要命的是,公元前 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判处宫刑,这对他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屈辱,双重打击让他几乎崩溃。可他一想到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没完成的《史记,就咬著牙坚持了下来。在狱中,他没有纸笔,就用竹籤在竹简上刻字,手指磨破了,鲜血染红了竹简,可他还是不停地写。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换作別人,可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