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看见的是太白山另一侧的云海日出。朝阳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与背后巨盘投影的星矢虚影重叠。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的,是比想象中更复杂的局——诸子智慧的传承与异化,人间权术与天外阴谋的交织,都将在集齐七器的征途中一一揭晓。而父亲和破庙老者用生命守护的秘密,终将在星使手中,化作重燃文明的火种。
天道显圣逸尘撞破洞口藤蔓的瞬间,青铜巨盘的冷光已浸透整片山谷。直径百丈的巨盘悬停在泰山之巅,盘面上的”天垣”二字如燃烧的太阳,每道符文都与他腕间的七星胎记产生共振,血管里仿佛流淌着液态星芒,脚底的草鞋竟在石面上烙出北斗形状的焦痕。山谷间突然响起弦音,孔子的幻影踏云而来,素衣广袖间流淌着《韶乐》的光华。老人指尖拨弄着断纹琴,七弦震颤处飞出九只玉鹤,羽翼划过之处,乱石山竟自动堆砌成杏坛的模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余音未散,墨子的机关鸢虚影从云层中俯冲而下,青铜骨架上的”兼爱””非攻”二字化作光盾,替逸尘挡住了追来的星屑光刃。最令人惊叹的是庄子的幻影——这位漆园吏正化作巨大的蝴蝶,翅膀上的星尘纹路不断变幻,时而显化出”北冥有鱼”的鲲鹏,时而聚成”心斋坐忘”的太极图。蝶翼每扇动一次,山谷中的雾气便凝成《南华经》的竹简虚影,字迹悬浮空中,连追击的九道虚影都不由顿住身形。”夫子!墨先生!”逸尘的呼喊混着山风,他伸手去抓孔子的衣袂,却见幻影被巨盘射出的虹光逐渐吞噬。孔子转身时眼中泛起泪光,指尖凌空写下”道统不灭”四字,墨迹竟融入逸尘胸口的星图纹身;墨子的机关鸢在消失前将一枚齿轮塞入他掌心,齿轮边缘刻着”天机不可泄”的墨家密语;庄子的蝴蝶则轻轻落在他发间,化作一根缀着星芒的蝶形玉簪。
星途迢递虹光散尽的刹那,九道虚影再次逼近。逸尘握紧青铜灯狂奔,灯座的周天星斗突然投射出太白山的地形图,每处险径都亮起微光指引方向。他踏过悬崖边的朽木桥时,桥板突然化作《孙子兵法》的篆文,”兵者,诡道也”六字在脚下凝成光点,助他跃过十丈深涧。途经泗水时,河面突然结冰,冰层下竟冻着苏秦的纵横竹简虚影,每片竹简都在水面投出列国版图。逸尘刚踏上冰面,九道虚影的光刃便劈碎冰层,他险险抓住墨子留下的齿轮,齿轮突然爆发出机关术的银光,在水面拼出墨家的”非攻”战阵,将追兵暂时困在冰凌迷宫中。暴雨突至的夜晚,逸尘躲进山洞,怀中的《墨子》竹简自动展开,墨字竟在洞壁上显化出墨家机关城的建造图纸。他照着图纸用匕首刻出简易的避雨装置,青铜灯的火焰突然变色——紫色火舌中浮现出公输般的残影,正在演示如何用星纹加固木架。当第一滴雨水落下,经过改良的木架竟真的将暴雨隔绝在外,缝隙间透出的微光,恰似墨家”节用”思想的具象化。
文明永续行至鲁国边境时,百姓们正跪在田埂上,对着巨盘方向叩头不止。逸尘看见一位老妇人抱着破损的陶俑流泪,陶俑身上的彩绘竟与孔子幻影的衣纹相同——原来民间早已将圣哲的形象刻入日常器物,文明的火种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扎根。”他们没有消失……”逸尘抚摸着陶俑的断袖,忽然明白巨盘带走的只是圣哲的肉身,而”仁””兼爱””自然”这些思想,早已融入九州大地的每寸土壤。当他踏上泰山之巅时,腕间的符文突然与云海共鸣,层层叠叠的云涛中,竟浮现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幻影:孟子在临淄稷下辩论”性善论”,韩非子在咸阳宫书写”法、术、势”,邹衍在燕国推演”五德终始说”……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时,逸尘展开《天垣图录》,发现代表七器的光点已亮起其四,而帛书边缘竟新增了无数细小星点——那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的智慧,是匠人手中的技艺,是士卒心中的道义。巨盘的符文在天幕上拼出”文明如星,聚散有时”八字,随后缓缓隐入朝阳。少年望着怀中的青铜灯,灯芯处的北斗灯油终于燃起微光,火苗中浮现出各国学宫的剪影:曲阜杏坛的新枝正在抽芽,稷下学宫的废墟上有学子捡起重生的竹简,墨家弟子在残垣中用星纹废铁打造农具……原来圣哲的道统从未断绝,它们只是以新的形式,在人间的烟火中继续生长。”星使大人,”山脚下传来微弱的呼唤,几个墨家弟子正抬着机关担架赶来,担架上放着从废墟中抢救出的《墨经》残篇,”请带我们重建学宫……”逸尘擦去眼角的泪光,将蝶形玉簪别在衣襟,星纹杖头的龟甲与初升的太阳相映生辉。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复活圣哲的肉身,而是让”仁爱的春风””兼爱的雨露””自然的月光”永远照耀人间。当他转身走向山脚下的百姓时,腕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