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骑。
颍昌大战,岳飞率背嵬军为前锋,一举击退金兀术统领的十三万大军。
朱仙镇之战,五百名背嵬军战士力克十万金兵,大获全胜。
这些战绩或许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但背嵬军的英勇无畏可见一斑。
在岳飞的率领下,背嵬军本有机会成为收复中原的关键力量。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未曾败于敌手,却因内部掣肘而功亏一篑。
赵构忌惮岳飞北伐成功威胁自身地位,秦桧力主议和,最终岳飞含冤而逝。
赵构害怕背嵬军忠于岳飞危及己身,将其解散并编入张俊部下。
这支浴血奋战、未尝败绩的劲旅就此消散于历史长河。
如今,时代迎来了柴天,定会让岳飞蒙冤的悲剧不再上演。
也不会让背嵬军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于历史。
既然是小师兄岳飞归于柴天麾下,柴天亦不介意提前助岳飞组建背嵬军,让其早日崭露头角。
于是,柴天将岳飞所统帅的新军骑兵正式命名为背嵬军。
当岳飞听到“背嵬军”三字时,心中莫名震动。
不知为何,这个名字让他感到一种血脉相连的熟悉。
他下意识认为,再无其他名称更适合这支新军。
尽管历史上,背嵬军多次出现于不同年代,不少名将的亲军皆以此命名。
但岳飞坚信,柴天赋予他的这支背嵬军必将独一无二。
岳飞、高宝、樊瑞、吕方等将士同样感受到这一番号蕴含的意义以及柴天对这支军队的厚望。
背嵬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巍峨高山,象征能够承载重担、坚韧如山的勇士;二是隐喻这支军队肩负重任,将成为支撑国家脊梁的力量。
另一说法认为,“巍”意指酒瓶,“背巍”则象征随侍将领的亲兵,专为将军运送酒水,实为心腹。
由此可见,凡被称为“背嵬军”的队伍,皆为主帅信赖之精锐,战斗力超群。
此等地位,与柴天的羽林军相差无几。
仅从这个称呼便能看出,柴天并未将岳飞、高宝等人视为外人,而是完全接纳。
“背嵬军全体将士,参见大王!”
岳飞率先单膝跪地,目光坚定而热忱,充满感激与喜悦。
军营不分辈分,更不论出身。
岳飞作为初入柴天麾下的年轻将领,便己获授指挥万人骑兵的重任。
这支新组建的骑兵,无论编制还是番号,都表明其为心腹精锐。
岳飞原只是河北敢战士中的小队长,如今不过两月,己成为统领万骑的大将,心中自是无比激动。
柴天委任岳飞并非仅因其未来名将之名,也不是单纯因为师承关系,而是看重其实绩。
一路南下,岳飞率千人敢战士收复多地,歼敌无数。
汴梁城那一役,柴天虽战绩卓著,但将功劳归于张清,而岳飞位列次席,斩敌百骑以上。
其功绩足以担当一军统帅。
至于张清,身为天羽军正将,柴天另以其他奖励代替封赏。
此时,岳飞跪拜在前,身后由高宝率领的一千敢战士、樊瑞、吕方所率的西千梁山留守将士以及五千河北义军精挑出的丁壮组成的背嵬军,齐声高呼:“背嵬军全体,拜见大王!”
尽管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但这支军队的士气己然不逊于精锐之师。
看着一万将士如猛虎般威武,柴天满意地点了点头。
至此,他的麾下又增添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
虽需更多时间与实战锤炼,这支背嵬军终将成为精锐之师。
如今,柴天的实力无疑进一步增强。
加上三千羽林军和七千天羽军,他在汴梁城外己有两万骑兵。
河北义军与梁山余部合计六万步卒,再加上汴梁附近的这两万骑兵,柴天的总兵力己达八万。
而在幽州,史文恭、秦明、武松等人统领着两万骑兵、五万步卒,共计七万兵力,正与金军十五万对峙于燕山脚下。
总计之下,柴天掌控的兵力己达十五万之众。
如此规模,足以支撑他开拓疆土。
同一时刻,金军大营中,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得知柴天正在操练新军的消息,不由眉头紧锁:“这柴南蛮在牟驼岗组建了一支新军,人数达一万骑。”
虽然新军的实际战斗力尚待检验,但柴天麾下己有八万步骑,较初至汴梁时的万余人,扩充了数倍。
其扩军速度令人震惊。
趁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