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243章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

第243章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

汝南人袁安升任楚郡太守,到了楚郡后他不先到太守府,而是先去审查楚王刘英案件,审理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人,列出名单上报请求释放他们。府丞、掾史都叩头劝阻,认为“袒护依附谋反的人,按法律要与谋反者同罪,不能这么做。”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地方,太守我甘愿承担罪责,不会牵连你们。”于是分别详细上奏。明帝有所感悟,马上批复同意,因此被释放的有四百多家。

夏天,五月,封已故广陵王刘荆的儿子刘元寿为广陵侯,食邑有六个县。又封窦融的孙子窦嘉为安丰侯。

开始修建寿陵,明帝下令:“只要能让水流走就行,不要堆起坟头。我去世后,清扫地面进行祭祀,用瓦器盛水、干肉和干粮就行了。过了百日,只在四季设奠祭祀。安排几个吏卒,负责打扫。如果有人敢擅自兴建其他东西,就按照擅自议论宗庙的法律惩处。”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 壬申年)

春天,二月庚子日,明帝到东边巡视。癸亥日,在下邳举行亲耕仪式。三月,到了鲁地,前往孔子的故居,明帝亲自登上讲堂,让皇太子、诸王讲解《经》;又到了东平、大梁。夏天,四月庚子日,回到宫中。

封皇子刘恭为巨鹿王,刘党为乐成王,刘衍为下邳王,刘畅为汝南王,刘昞为常山王,刘长为济阴王;明帝亲自确定他们的封域范围,规模只相当于楚国、淮阳国的一半。马皇后说:“皇子们只有几个县的封地,按照制度不是太节俭了吗?”明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每年给他们二千万钱就足够了!”

乙巳日,大赦天下。

谒者仆射耿秉多次上书请求攻打匈奴,明帝因为显亲侯窦固曾经跟随他的伯父窦融在河西,熟悉边疆事务,于是让耿秉、窦固与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马廖、下博侯刘张、好畤侯耿忠等人一起商议此事。耿秉说:“以前匈奴带领那些拉弓射箭、穿左衽衣服的部族,所以很难制服他们。汉武帝得到河西四郡以及居延、朔方后,匈奴失去了肥沃富饶、适合蓄养兵马的地方,羌人和胡人也分离了;后来西域也归附了汉朝;所以呼韩邪单于才到边境请求归降,当时的形势对我们很有利。如今有南单于的情况与之相似;然而西域还没有归附,北匈奴也没有出现内乱。我认为应当先攻打白山,夺取伊吾,攻破车师,派使者与乌孙等国沟通,以此来切断匈奴的右臂;伊吾也有匈奴南呼衍的一部分兵力。攻破这部分匈奴,就又好比折断了他们的左角,这样之后就可以攻打匈奴了。”明帝认为他说得很好。参与商议的人中有人认为“现在出兵白山,匈奴一定会合兵相助,我们应当再分兵到东边来分散他们的兵力。”明帝听从了这个建议。十二月,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窦固为奉车都尉;任命骑都尉秦彭为耿秉的副手,耿忠为窦固的副手,都设置从事、司马等属官,出兵屯驻在凉州。耿秉是耿国的儿子;耿忠是耿弇的儿子;马廖是马援的儿子。

评论

永平十四年到十五年,东汉在政治、宗室、司法以及军事决策等方面发生了诸多重要事件,对东汉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政治与宗室方面,官员任免更迭,司徒之职多次变动。楚王刘英自杀,相关案件牵连极广,众多皇亲国戚、地方豪杰及官吏受牵连,反映出朝廷对宗室谋反事件的严厉追查,以维护政权稳定。然而,这一过程中出现大量冤假错案,体现出司法在高压下的混乱与不公。广陵王刘荆之子被封侯,以及新一批皇子获封,展现出皇室对宗室的恩赏与权力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室统治架构。

司法层面,楚王刘英案件的审理堪称一场灾难,众多无辜者蒙冤。陆续等坚守正义,不被酷刑屈打成招,寒朗、袁安等官员敢于仗义执言,为无辜者申冤,他们的行为虽冒着巨大风险,但彰显了正义与良知。明帝在他们的影响下,最终有所悔悟,释放诸多囚犯,这既反映出司法纠错机制在艰难中发挥作用,也体现了统治者在面对冤情时的态度转变,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朝廷的公信力。

军事决策上,朝廷开始谋划对匈奴的军事行动。耿秉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控制西域等关键地区,逐步削弱匈奴势力,得到明帝认可。这一系列军事部署表明东汉开始积极应对匈奴威胁,试图改变边疆局势,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而这一决策也将对东汉未来的边疆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整体而言,这两年间东汉在复杂的局势中不断调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