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极端天气频发,降水稀少,水利设施的修建便显得格外紧迫。?g`o?u\g!o¨u/k.a·n?s¨h?u~.`c_o?m^
朝臣的理由很充分,但是说服不了宋时。
她也没直接拒绝,只是一边推进精兵政策,对确实有些臃肿的军政体系进行修剪。
但是她也没有将那些将士全部放回去,随着多年的战争,很多人的家乡早已被夷为平地,即使回去也没有家了,既然如此还不如响应号召,将这些年轻力壮又有从军经验的退伍老兵安排到边疆去。
那边正好各方面都缺人,况且,相比人多地少的江南,北方区域更需要大量的人口充实地区,尤其是有大量的无主土地可以加倍的分配到那些人手中。
作为抵御游牧民族的根基力量撒到边疆的每一个村落,既可以训练乡勇,特殊时候也能集结起来抵御危险。
另一边,将军队裁军的事情推动的差不多了,就借着生病疗养的名义南下去了江南。
归根到底,还是钱不够。
之前的时候宋时为了吸引人员从军,将退伍军人的待遇提的非常优厚,不仅从军后受伤有补贴,退伍后有工作安排。
就算是牺牲的将士,家人的会定期收到一笔抚恤金,直到孩子成年,或者老人去世。没有孩子的,也会由军方出面,以将士的名义去老幼院领养一个孩子,过继到将士的名下,那个孩子成年前的衣食住行包括上学的花销都包含在内。
这一部分的支出无疑是算在了军备后勤里面,而且肉眼可见的,随着大部分的将士退伍,这笔花销会越来越大。
朝中不少的大臣想砍的也就是这一份支出。
因为这不仅是让财政的支出,其实也是变相的提高了武将的地位,战乱之时,要靠武官将士打天下,文臣多有容忍,但是眼看着天下平定,自然要开始从方方面面开始削减武官的待遇以及威望了。?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
所以,他们才是遇到财政问题,不想着开源,反而一个劲的想着节流的原因。
不管何时,总会有着一群这样的人,从古至今。
宋时站在泉州的山坡之上,身后是香火鼎盛的天后宫,不远处还有印度风格的开元寺,以及圆顶的清真寺……
仅仅开海不到三年,这座城市就已经迅速褪去了百年的尘埃,焕发生机。
感受着初夏的微风吹拂过她的脸颊,等待着万里迢迢从南洋带着安南收复消息回来的船队入港。
她伸手抚摸立在天后宫门口立起来的石碑,那是前两年开海的时候,她让人立下的郑和下西洋的祈福碑文《天妃应灵记》,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心中升起一抹怅然,随即被一种更深的情感取代。
毕竟,另一只猎物,已经到了待宰时机!
第171章 安置朝鲜朝鲜之地,山多地少……
朝鲜之地,山多地少,物资贫瘠。一旦纳入国体,不仅需要供应大量的物资,那边的山地反而又收不上什么赋税,统治成本远远高于收益,这在农业国看来是妥妥的烂地,因此早在大魏开国之时就被列为不可征之国。
隔海相望的日本、琉球国亦是如此。
不过,随着商税的改革,大量的商贾贸易被计入税收,原本的土地资源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被重新计算。
而地缘格局也被重新拿上台面,朝鲜地势如同帝国延伸而出的一块踏板。当年日本想要入侵大魏就是借道的朝鲜,虽然被大魏打退,但是其形势没有太多的变化。
自从朝鲜王与琉球王纷纷弃国入魏以后,由于是主动臣服要求融入大魏,自然算不得征伐,不过是心慕王化。~优′品¨晓?税_惘` \已^发\布¨嶵?欣~漳\截`
况且朝鲜一直以来都以小中华自称,一应规矩制度都是一比一复刻大魏,从文字上来说就没有沟通问题。
不过毕竟之前的朝鲜还是一个半独立的国家,为了加强统治与融入,宋时在官员派遣和移风易俗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首当其冲的就是:将数以万计的朝鲜青壮年迁移到了地广人稀的河套平原以及辽东地区,与蒙古和女真人混居。
其次,蜀贵之地原本弃暗投明,阵前倒戈的起义军,多数也被打散派往朝鲜,一是平衡种族人数,二是牵制女真后方,稳定辽东。
毕竟现在也只有辽东,蒙古和海外能容纳大量的人口迁居了。
尤其是之前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