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没有怕,他的想法甚至更大,他想的是,打赢了山海关,再收拾关外的清军,然后回北京做他的皇帝。-精`武.小_税,旺¢ ?追*嶵?歆!彰_踕.直到此刻,李自成仍然没有意识到,清军也可能和吴三桂联了手。他的理论是:吴三桂与清军仇杀已久,此仇不共戴天,极难调和,而更重要的是,清军来攻打山海关,要想积齐衣粮马匹,尚要很长时间,直到此时,他依然持这种观点。此人空有英雄之志,战略眼光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在山海关关城之上,还有一双眼睛也在看着他,吴三桂的心情同样复杂,清军全部集结在山海关外,按照约定,战事一起,清军马上入关。
自己的父亲就在李自成那里,当年,父亲被多尔衮旗下军队包围,自己只带二十骑就救了他回来,从此名震天下,今天,当年的敌人成了强大的盟友,奇迹可否重演?
还有圆圆,此人也在李自成、刘宗敏手中,生不如死,大丈夫一生中,何能忍受此辱?为了圆圆,为了父亲,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一想起这些恨事,吴三桂眼睛冒火,他登上将台,下令:攻!
山海关城门大开,瞬间,一彪人马已经飞驰而至,呐喊声中,飞驰杀人石河,领头的居然是吴三桂本人。¢x,i·n~w,a+n+b·e+n!.^o~r·g?吴家军如同疯了一样,发起了第一轮强攻,李自成在高处指挥,大顺军迎头直上,名将刘宗敏也成为马上先锋,领军跑到最前面。
这是石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场血战,在吴三桂本人的亲自带动下,吴家军“以一当百”,大顺军同样的勇武不可抵挡,两军实力相当,只顷刻间就杀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瞬间,吴家军冲破了大顺军的右翼,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紧接着,如同潮水的涨退一般,大顺军又补上了这个缺口,将吴家军杀得人仰马翻。
李自成身经百战,也被这惨烈的厮杀惊出了一身冷汗,至于那位朱家太子,更吓得全身发抖。李自成命令:以合围战术拖住吴三桂,让他们无法逃出包围圈,集中歼灭。大顺军开始收紧包袱,这种正面的阵地仗,人数多的当然会占尽优势。,第·一!墈/书,蛧~ ?蕪`错`内~容·用兵多年的吴三桂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带领精锐部队,凭着一股勇气硬是冲开了一个缺口,但大顺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有如海浪冲击般无穷无尽,杀到片刻,关宁铁骑死伤甚多,体力渐渐不支。
李自成命令,向吴军队中开炮,霎时间,“炮声如雷,矢集如雨。”李自成再做命令,“连营并进”,渐渐的包围圈开始缩小,吴三桂的军队已经被大顺军裹在了中间……
吴三桂指挥诸将率部突围,此时他的心焦如焚,按照约定,多尔衮的军队已经进入关城,此时为何还不现身,解自己之围?
多尔衮大部分军马已经进驻关城,这时山海关城内已经一片混乱,直听得杀声震天,炮声不断,百姓惊惶失措,东躲西藏,战场上的炮弹飞丸,有很多已经射进城里,打在了民居与附近的庙堂之上,百姓一片惊慌,呼喊之声不断。清军听得这阵势,群情激奋,战斗的欲望雄雄火起,不过,多尔衮自有分寸,他熟练多年兵法,当然知道“坐收渔人之利”的道理,吴三桂拼死出击,对他来讲,正好省了他的兵力,消耗了农民军的实力,他要相机而行,以逸待劳,抓住最大好的时机。
多尔衮站在城头,观看大顺军已经以合围之势将关宁铁骑包在中间,但吴三桂勇悍,竟然在这个情况下依然章法有度,作风顽强,多尔衮对身边急欲出战的诸贝勒、贝子及众将说:“吴三桂厉害,李自成更强,你们不要着急,此时躁进,未免太早,李自成军队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了他们的合围之势,大业就会成功。”(《清世祖实录》)接着,他部署兵力:命将士向南面靠海之处鳞次布列,冲击大顺军的阵尾,因为由上面看去,大顺军有如巨龙缠身,而吴三桂就在龙首处抗击,龙尾一破,大顺首尾难顾,合围之势不成,更会狂遭反噬。
清军迅速摆好阵势,只待主将令下,马上出南击,此时李自成还蒙在鼓里,竟对此没有察觉。大家等着多尔衮发令,但多尔衮却沉默起来,他要等到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军队消耗到最后的底线再出手。
李自成当然不知道上面还有一双眼睛在环伺着自己,他见吴三桂久攻不下,也有些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