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斯坦是前“自治”共和国,位于伏尔加河流域,是人口最多的自治共和国,也是最富裕的共和国之一,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和发达的工业基础。?幻.想?姬, ?首*发¢它的首都喀山一度曾统治俄罗斯,但自从伊凡雷帝占领喀山后,它就并入了俄罗斯帝国。然而,讲土耳其语的穆斯林鞑靼人既想保持他们的语言,又想——直到苏联时期仍然如此——保持他们的宗教,尽管莫斯科定期进行俄罗斯化和反伊斯兰教运动。1989年,苏联人口普查显示,鞑靼斯坦的360万人口中,48%是鞑靼人。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人口数量来看,鞑靼斯坦都比1991年独立的某些联盟共和国更大。
苏联解体时,鞑靼斯坦最初拒绝签署联盟条约,它所选择的地位是“与俄罗斯联邦有联系的主权国家及国际法主体”,换句话说,它是一个与俄罗斯有特殊联系的独立国家,而不是其组成部分。为了强调其特殊地位,该共和国领导人控制了鞑靼斯坦的国有资产,甚至拒绝将税收交给俄罗斯联邦。
叶利钦政府在同鞑靼斯但打交道时,交替使用威胁和谈判两手。,二!八!墈-书/旺~ .勉-废*悦+渎~最后,在1994年,叶利钦与鞑靼斯坦总统签署了一项条约,允许鞑靼斯坦得到近于完全自治的地位,但是要求它交付若干联邦税,并收回它关于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声明。该条约在俄罗斯和鞑靼斯坦都引起了争议。在俄罗斯,狂热的爱国主义分子拒绝接受同俄罗斯的一部分订立条约的想法,而在鞑靼斯坦,更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仍然为彻底脱离俄罗斯而斗争。但是条约没有改变,它看来为同那些仍对其地位感到不满的其他俄罗斯地区解决争端提供了一个样板。
不幸的是,莫斯科用来处理与喀山关系的方法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适用。它最引人注目的失败发生在车臣,高加索一个很小的共和国。1994年12月,莫斯科试图用军队重新控制该地区,致使那里变成了血腥的战场,并动摇了整个俄罗斯的政治制度,人们仍将目睹其后果,并对它加以评价。车臣冲突是苏联之后俄罗斯历史的决定性转折点,应对它进行更认真的而不是草率的分析。
车臣:政治的巨大失误还是独裁的复活
1991年事件恰好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前,它开始于一连串的战斗和抵抗,并最终导致了1994年12月和1995年初的大屠杀,当时数千人被杀害,数十万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咸~鱼\墈¢书·王. ~首_发?
车臣—印古什是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它的人口在1989年约为130万人,它迫切要求在联盟条约的谈判中获得联盟共和国的地位,它是俄联邦中提出这种要求的政治单元之一。它也有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在其早期阶段,它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很相似。1990年,若干“非正式的”组织建立了车巨人民国民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选举了德佐卡尔·杜达耶夫为主席。杜达耶夫是车臣人,他在苏联军队中晋升为中将,当时他负责驻爱沙尼亚的空军基地。1991年,该组织变得更加活跃,杜达耶夫开始组织和武装“国民卫队”。当车臣—印古什最高苏维埃领导人愚蠢地支持反戈尔巴乔夫的8月未遂政变时,杜达耶夫取代了他们。
俄罗斯政府同意,应取代政变前的车臣—印古什政府,但它坚持应该在选举的基础上从事这项工作。然而,杜达耶夫及其支持者拒绝承认为进行选举而成立的临时政府,他们用武力接管了格罗兹尼的政府大楼,接着,几乎没有预先通知,没有进行任何真正的竞选,就举行了“选举”,显然,那只是一个骗局。在控制了格罗兹尼的政府大楼后,杜达耶夫很快就宣告独立。
叶利钦的反应是宣布车臣—印古什处于紧急状态,并派遣数百名内务部军队前往格罗兹尼,他们很快就被车臣人抓获并驱逐。与此同时,仍然担任着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也卷入到这场争端中,他命令负责内部事务的俄罗斯内务部停止在该地区的行动,说服俄罗斯议会取消叶利钦的法令。尽管俄罗斯议会拒绝了杜达耶夫企图脱离联邦的要求,坚持应保持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完整,要求严格控制该地区的武器进口,但它规定只能用和平手段解决那里的紧张局势。
杜达耶夫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