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 > 第139章完结

第139章完结

据传,被处死刑的人,有毛延寿等十几名。^精+武¢小′税-旺^ ?已-发+布-醉?鑫!漳\劫,

以上故事来自民间所传,正史的记述则极为简单。

《汉书·元帝纪》中只有如下记载:

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待诏”是等待恩召,就是指“尚未被召至皇帝寝宫”。“掖庭”指的是后宫,“阏氏”是匈奴皇后之称号。

王樯在《汉书·匈奴传》中的记载是:“王樯,字昭君。”也就是指王昭君而言。此名在有些书中的记载是“嫱”。

以花季年华而被带到沙漠之国的女子——王昭君因而深受世人的同情。之所以有前述故事,人们对她同情而起的偏袒应是一大要素。

实际上,皇帝仅依据肖像画帖选择女人,这本身已是怪事一件。如果说是由于宫女为数过多,因而采取此一方法,其实,让宫女排队进行选择,也未尝不可。-白~马?书·院~ .嶵_辛?蟑¢劫~哽\新^筷`

后世同情者若不把身世可怜的王昭君捧成绝世美人,则心有不甘——事实应该如此。

——既然是绝世美人,为什么要送给匈奴呢?

这个疑问自然会被提出。答案就是肖像画帖。皇帝事先没有看过本人,这是最好的说明。

名叫毛延寿的画工是否真正存在?事实上,这个名字从未在正史中出现过。唯有的记载是:单于带王昭君归国后,有个地位等于副丞相的御史大夫繁延寿去世。所以,这是将副丞相改为画工,将姓换掉,并且将病死说成刑死的杜撰故事吧?

同一时代,曾经从事讨伐郅支单于的汉将中,也有一个叫甘延寿的人物,顺便附提于此。

“延年益寿”是吉祥字眼,当时的人喜欢以此为名。此外,如许广汉(许皇后之父亲)、冯奉世、王延世、韦玄成、赵充国等以两个字为名之风气开始兴起。在此之前的人,名字以单字为原则,如:刘邦、项羽、张良、韩信等。?j!i.n-g?w+u\x¢s-.^c′o′m/

人口数增加,单名容易产生同名同姓之事,这是双字名应运而生的原因吧?但这新的命名方式,却因汉末王莽所订的“二名之禁”而为法律所不容。因此,连三国英雄们也都恢复刘备、曹操、孙权之类单名了。

王昭君离开皇都,前往匈奴之地。她是不是因此而陷于不幸呢?

如前所述,匈奴单于在汉受到的是较皇族更高的待遇。因此,成为单于的“阏氏”(正妻),从某个观点而言,应该是好事一件。

以元帝的立场来说,他也不可能把丑女赐给如此重要的人物——单于。

当单于请求以汉女为妻时,元帝应该是召集宫廷重要人员,连同皇后和皇太子在内,以慎重的态度进行选择才对。

成为匈奴国皇后的汉女,等于是汉的钦命全权大使。因此,她必须是个能担负得起这个任务的聪明女子。

双方之和平,完全系于其肩之上,所以,这名女子非完全抓住单于之心不可。除了貌美富于魅力外,选择的基准,必须考虑到能获得单于的欢心。

理解诗文、琵琶名手、聪明而美丽——王昭君确实为具备所有条件的人。

王昭君出塞之真相,很有可能是由汉向呼韩邪单于主动提出“娶汉女为妻”之建议的结果。

汉之史官为了面子问题而歪曲事实,将此事改为由匈奴提出请求之记述,不是不可能。因为当时的匈奴根本没有为自己历史做记录之观念。因此,这件事没法对证。

如果是由汉提议的,王昭君这位女子,应该是专为此事早就准备好的一颗棋子。

——这个女人一定会抓住单于的心,完全左右他。

汉似乎在这一点上有十足把握。王昭君可以说是汉在对付匈奴外交上的一张王牌吧?

倘若王昭君继续留在汉之后宫,其命运将会如何?纵然被元帝宠爱,奈何王皇后健在,其族人更是势如旭日,在各方面握有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