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假如这不是唐朝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

在宋朝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中曾经提到,若说杀黄巢于狼虎谷,献首于徐州,两地相距约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3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20天。·y_u+e\d!u`y.e..+c?o.m/当时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就没有与黄巢状貌类似者。

如此看来,很有可能在狼虎谷中被林言杀死的只是黄巢的替身。

宋人刘是之的《刘氏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这个人就是黄巢。更为传奇的是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记载说,“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在这些史料中,虽然黄巢起义军在山东狼虎谷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时黄巢并未身死,他用金蝉脱壳之计瞒过唐朝追兵的眼睛,在逃出狼虎谷的残军中依然有黄巢的身影。

还有传说,黄巢后来出家为僧。

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卷五说: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_搜′嗖¢暁*说′蛧~ ~蕪.错/内′容.西京是河南省洛阳市,那么张全义为何会在众多的僧人当中认出黄巢呢?

那一天,笃信佛教的张全义到寺庙中礼佛,他无意中发现对面来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看去,他大吃一惊。四目相对,黄巢的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张全义脸上的惊奇,而是面色平和,拂袖而去。

也许此时张全义的心中既惊诧又疑惑,但对于黄巢的身份,作为太守的张全义不难确定。难的是性格复杂的张全义始终保守这个秘密,直到把它带进坟墓。

也许如《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一代枭雄的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

也许如后世的传说,黄巢从狼虎谷侥幸逃脱后,数年之后,他从洛阳来到宁波雪窦寺,潜心修习佛法,并成为一代高僧。年迈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桥上独倚栏杆,细细品味着风云岁月,冷眼旁观着纷乱的天下,等待着唐朝叹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落日一般融入东去江水的尽头。

第三节大唐,积重难返,辉煌不再

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在全国各地,藩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之安史之乱的原因,使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世景象。肃宗(756~762年)及其之后的代宗(762~780年)、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致使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恶化,吐蕃、回纥等外族不断对唐帝国构成威胁,此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重重。

公元806年,宪宗(806~821年)刘纯即位,在朝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由藩镇割据的淮西等地,暂时使唐朝恢复统一。但宪宗自认有功,专断独行,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为了唐帝国的真正掌权者。

自穆宗即位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9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3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速度。直至公元874年,黄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对唐朝,其中有些坚持了数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自此,唐朝被封锁在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唐帝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公元907年,曾为黄巢部下后归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称帝,建立了梁朝。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南方,逐渐成为唐朝的经济中心。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经济中手工业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业,是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船、铸造、丝织业而言,在技术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与提高,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为主,如洪州、苏州都是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心。

唐朝前后共289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